- A+
所属分类:市场行情
近日,百亿级垃圾焚烧上市企业粤丰环保发布公告,宣布将于2025年6月2日退市,这也意味着备受行业关注的百亿资产重组事件即将收官。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行业对瀚蓝百亿资产重组事件的讨论,“退市”相关话题也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虽然粤丰环保的退市原因是瀚蓝环境发起的并购而主动退市,但行业近两年也涌现了大批被迫退市的案例。
2019年科创板开板,引发了又一轮环保企业上市潮。这一波上市热潮一直延续到2021年,环保企业IPO数量达到历史高峰。据中国水网的不完全统计,2021年新增的涉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达43家,拟募集资金共约199.39亿元,新增环保企业数量之多在产业发展史上都极为少见。
此后,环保资本市场热度逐渐消散。到了2024年,环保IPO市场接近冰冻——整个环境产业主板上市的仅有两家企业,还有至少18家环保企业终止或撤回IPO申请。
在环保企业上市数量锐减,排队上市企业撤单潮汹涌的同时,博天环境等多家知名环保企业退市的新闻也冲击着环保人的眼球。中国环保产业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从资本狂欢到理性回调的剧烈转折。
强制退市
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收紧,环保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许多环保上市公司因为业绩不佳、资金链断裂等原因,纷纷退出资本市场。仅2024年就有世纪星源、博天环境、美尚生态等接连退市。
其中,世纪星源是A股历史上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早在1990年便登陆资本市场,环保业务是其当下营收的主要来源。2024年,该公司因触及面值退市规定被终止上市。事实上,这家公司业绩长期低迷,2019年以来营收更是连年下滑,亏损主要原因正是环保行业近年增量到顶,企业普遍面临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少以及应收款项等问题。
2024年3月19日,博天环境因为财务造假被强制退市,证监会认定,博天环境披露的2017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这也成为当年环保行业备受关注的大事。博天环境曾是环保领域的头部企业,在水处理等领域有着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博天环境起势于环保行业的高速发展阶段,享受到市场爆发的红利,业绩规模和企业体量快速增长。但当市场放缓、行业整体转型时期,博天环境在商业底层上没能突破规模陷阱,终究以规模兴也以规模衰。从2017 年上市,到2024年退市的整整 7 年,期间环保行业发生巨大变革。博天环境登顶之后快速跌落,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发展史,更折射了时代背景、反映出产业变迁。
美尚生态曾“贵”为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界的巨头,于2015年12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此后市值一度高达百亿,也做了尚贤河湿地工程、太湖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等多个示范项目,直到2020年首次遭遇亏损。此后,美尚生态开启了持续亏损的道路,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指出,受宏观经济环境及地方财政支出收紧影响,部分项目所在地政府或城投公司预算承压,未按约定付款进度支付项目款,影响了公司营运资金。事实上,近年来美尚生态多重负面缠身:业绩亏损、财务造假、信披违规、受到监管处罚等。2024年多重风险暴露,最终触发面值退市规定被深交所终止上市。
从退市原因来看,财务造假、面值退市、内控失效等构成大部分企业退市的直接原因,尽管具体原因各有不同,通常是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但退市背后仍有一些共同点值得我们深思。
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这是业内早已形成的共识。同时,环保行业亦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投资回报期相对较长,环保企业要发展,很多时候离不开资本的加持。当年,不少环保企业凭借PPP“跑马圈地”,但自有资金实力不足,于是过度使用金融杠杆,“小马拉大车”现象突出,也为后期发展种下了“爆雷”的种子。资本无疑对环保企业发展有强大助力作用,但当企业拥抱资本时,一定要防范风险,让资本为企业所用,而不应被资本裹挟。
主动摘牌
随着行业周期和监管的变化,一边是A股市场监管之下强制退市,另一边一些新三板环保企业开始主动“摘牌”。
2024年浏经水务、景泽环境、双元环保、水生态、山河生态、真和丽、自远环保、大元生态、绿岭生态、荣林环境等至少11家新三板环保企业终止挂牌。
梳理发现,前述公司以主动申请摘牌为主,多家公司在公告中表示,摘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经营决策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按规定,挂牌公司的部分决定需经股东大会通过,流程多时间长,造成公司沟通成本、时间成本等显性成本的增加。在运营成本方面,在新三板挂牌后企业每年需要主办券商持续督导、年报/半年报审计、法律意见咨询等,挂牌企业需向主办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三大中介机构和股转系统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这些费用,也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加。
同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包括融资诉求,但挂牌企业数量的增加并未带来流动性改善。很多企业鲜有投资者关注,估值长期被低估,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转而主动摘牌进而谋求A股IPO的运作。
对此,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指出,效率问题、成本问题,确实是重要的原因,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是其“退场”的考量因素。企业摘牌后,不排除“转战”A股尤其是北交所的可能。薛涛进一步指出,当前,环保企业受到价格机制不到位、运营费用拖欠等因素影响,面临发展瓶颈,整个环保板块在资本市场并不是关注焦点,行业更应聚焦高质量发展,才有望在资本市场上寻得更好表现。
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威力显现,2025年退市潮还会延续吗?
2025年,伴随宏观外部环境的变化,主板市场退市风险警示企业频发态势正在逼近,环保行业在政策调整、市场周期与资本规则多重压力下面临深度洗牌。
去年4月12日,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明确“应退尽退”的政策导向,从严格强制退市标准、畅通多元退市渠道、强化退市监管等五个方面着手,提出严格执行退市制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恶意规避退市的违法行为。同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也同步修订了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进一步收紧财务类退市指标,将主板亏损公司营业收入指标从1亿元调高至3亿元。这被业界视为最严退市新规。
2024年年报成为“退市新规”发布后首个适用的年度报告,所以2025年年报季备受市场关注,“史上最严退市新规”的威力也在2025年开始真正显现。
如4月29日,2025年首只,深交所主板上市超30年的老牌公司东旭蓝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旭蓝)因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锁定面值退市,于4月30日被摘牌。公开资料显示,*ST旭蓝聚焦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独特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1月25日,*ST旭蓝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3亿元—5亿元,同时面临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财务公司存款问题可能导致的巨额坏账计提,这将使公司净资产大幅缩水甚至可能为负,偿债能力几近枯竭。
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市值持续低迷,而据深溪咨询统计,从2024年年报情况来看,221家环保上市公司总净利润297亿,平均每家净利润为1.35亿,相比于2023年的1.78亿下降了24%,整个行业在盈利能力方面正在面临巨大的考验。
近两年,不少环保企业也因业绩不达标,而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在退市新规收紧与行业并购重组加速的双重政策调整窗口期,涉环保业务上市公司能否跨越3亿元营收门槛并实现可持续盈利,仍需等待下半年财务修复与市场出清的实际成效,行业洗牌格局下的生存分化仍有待观察。
退市背后
从财务造假到经营失速,从应收账款积压到政策红利消退,环保企业的退市原因呈现多样化特征,但核心均指向行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退市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市场与行业周期共振的结果。
从“黄金十年”到存量博弈,环保行业依托PPP模式和政策补贴高速扩张,但伴随治理目标基本完成,行业进入存量时代,产业也迎来周期的拐点;
环保行业商业模式有着天然缺陷:重资产、长周期与政府依赖,疫情之后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滑导致回款周期拉长与大量的应收账款,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行业高峰期,企业在资本加持下的盲目扩张与跨界并购,最终迎来资本的反噬,资本泡沫一旦破裂,企业也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一系列退市事件背后,既反映了环保行业从工程驱动向运营服务转型的阵痛,也凸显了监管层对财务合规性、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强化要求。
席卷环保行业的退市寒流,既是阵痛,也是契机。
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北京上善易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小军认为,新“国九条”在加强中国资本市场法制建设的同时,为环境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对于科技创新型中小环境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预示着环境产业“良币新时代”的开启。
随着新“国九条”的深入实施,资本市场“进出有序”的生态正在形成。那些依靠技术革新、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将在洗牌中脱颖而出;而依赖政策套利、财务粉饰的“僵尸企业”,终将被时代淘汰。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加速了这一进程。
“活得久”比“跑得快”更重要。环保行业在新时代更需要耐力型长跑选手,配速要合理,步伐要均匀。
原标题:从“上市热潮”到“退市频发”,环保企业该如何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