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市场行情
近几日,甘肃某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表达对此类事件的“谴责”,关于食品安全的反思、幼儿园管理的疏漏在被不断批驳的同时,“铅”这种有毒有害的重金属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医学研究表明,儿童血铅超标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和神经系统异常,严重者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贫血、肝肾功能受损、癫痫发作乃至脑病。
有毒有害重金属超标,对环境和人体带来的危害应该获得足够的重视。在环境治理当中,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也同样是重中之重。
今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布开展非法采矿和涉重金属污染问题倒查十年专项行动,在环保领域引发广泛关注。此次行动源于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5月10日至11日在广西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的专题调研。调研中,他着重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全面排查整治涉重金属环境风险隐患。重金属污染这一长期威胁生态安全与公众健康的环境难题,正迎来新一轮高强度治理。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近年来,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公布的典型案例,到生态环境部领导的密集实地调研,国家对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有效防治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01 国家行动:重金属防治升级为“核心战役”
2018年,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督察时发现,台江经济开发区整改不力、敷衍应对,涉重企业管理混乱,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形同虚设,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重金属污染隐患突出。
2025年3月,湖南耒水郴州-耒阳跨市断面铊浓度异常(达0.13微克/升)。经生态环境部门核实,污染源为郴州市苏仙区某水泥生产企业。该企业在拆除旧生产线窑炉时,窑炉内含铊灰尘被雨水冲刷后流入外环境水体,导致铊浓度超标。事件发生后,湖南省及郴州市迅速启动Ⅳ级应急响应,转运处理企业废水,在下游河道投放除铊剂,并强化水量调度。经监测,沿线饮用水安全未受影响。此次事件引发国家对建材行业涉铊风险的高度关注,推动生态环境部要求对水泥、钢铁等行业开展铊排放专项排查,并完善自动监测预警设备。
2025年5月,广西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焦点。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河池、百色、崇左等地调研。广西因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过去长期依赖粗放发展模式,涉重金属行业企业“三废”无序排放,历史遗留的重金属废渣堆积问题严重。黄润秋部长在调研中明确要求,要建立全链条溯源机制,对非法采矿、超标排放等行为“零容忍”。
“中央督察与专项行动的常态化,表明国家已将重金属污染防治纳入生态治理核心议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明指出,“通过压实地方责任、强化过程监管,推动重金属污染防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02 典型困局:有色金属大省的共性问题
广西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带来了经济发展机遇,但早期粗放的发展模式埋下了重金属污染的祸根。大量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三废”的处理缺乏有效管控,随意排放现象严重。加之长期以来环保意识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污染物处理需求,导致重金属污染物不断积累,对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据广西大学研究数据显示,仅河池市历史遗留的镉、砷等重金属废渣就超600万吨,受污染耕地面积逾20万亩。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教授王华曾指出,喀斯特地貌导致污染物易渗漏扩散,加上早期矿业开发缺乏环保措施,形成复合型污染。
广西的困境反映出资源富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环保意识薄弱、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叠加,使得重金属污染问题积重难返。解决这些问题,亟需从产业转型、加强监管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再看贵州黔东南州台江经济开发区,园区内企业众多,产业布局缺乏科学规划,不同类型企业聚集,污染物排放种类复杂。而且企业自身环保意识淡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在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上敷衍了事。同时,园区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对企业的违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也是造成该区域重金属污染隐患突出的重要原因。
此外,云南红河州等地同样由于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集中,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进展缓慢,对非法转移、处置、倾倒危险废物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够,导致区域环境风险不断攀升,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03 政策组合拳:从5%减排到全链条溯源
为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
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明确将铅、汞、镉、铬、砷、铊和锑列为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并对铅、汞、镉、铬和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总量控制。
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从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绿色化转型、加强工艺技术革新、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等多个维度发力,致力于从源头上减少土壤污染,并规划了分阶段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工作。
2025年,相关政策持续深化,进一步强化了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要求。虽然暂未出台专门的重金属污染防控全新政策文件,但在一些综合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尤其是工业污染防治领域)中,重金属污染防治依然是重要内容,明确要求涉重金属企业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确保重金属污染物达标排放并逐步降低排放总量。
专家们普遍认为,重金属污染防治需要多措并举。一方面,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涉重金属行业的绿色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确保企业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同时,对于历史遗留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需要加大治理投入,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理技术,逐步修复受污染的生态环境。
04 千亿蓝海:更多技术企业闯入重金属治理赛道
在政策的推动下,重金属污染治理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20-2024年,中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市场规模从800亿元跃升至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5%。
在此背景下,具备处理重金属或实现资源化循环能力的企业将助力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
如新大禹通过创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和环境修复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重金属污染场地制定个性化治理措施。如在广东韶关重金属污染河道治理项目中,采用微生物菌剂与植物修复结合技术,使水体重金属浓度下降85%。其治理过程注重节能减排,降低成本,为客户提供经济有效的服务;东江环保作为综合性环保企业,在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复洁环保研发的设备和工艺能在污泥处理过程中高效分离重金属,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不仅解决二次污染问题,还能回收有价值的重金属资源……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国家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不仅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制度防线,更为相关产业注入强大发展动能。随着污染治理需求的集中释放,重金属污染治理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期,千亿级市场蓝海逐步显现。
“未来,重金属污染治理市场将呈现‘技术驱动、资本涌入’的特征。”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明预测,“拥有核心技术专利、能够提供全流程服务的企业,将更有机会获得政策扶持和市场订单,在行业整合中占据主导地位。”
原标题:“铅”等重金属污染防治马虎不得 千亿市场蓝海背后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