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城市生境和声环境质量改善“双提升”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可听可感

  • 以科技赋能城市生境和声环境质量改善“双提升”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可听可感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云南省认真落实生态环境部的决策部署,精心谋划,主动作为,高质量完成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及数据联网发布工作。先行先试,以监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为手段,以科技赋能精准科学治污,探索机器视觉和声纹识别技术在城市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推动旅游人口大市复杂景声格局声环境质量提升,为实现城市生境和声环境质量改善“双提升”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携手共为,高质量完成网络建设及数据联网发布
 
  一是科学布设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点位。在生态环境部的领导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指导下,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积极组织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州市生态环境局、驻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站、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50余家单位,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定要求,对辖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布设的代表性、科学性、规范性等技术环节进行严格把关,按照市级初选、市级自核、省级评估、市级修改、省级复核、国家审核的工作流程,如期保质完成16个地级以上城市129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布设工作,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高质量完成自动监测网络建设。云南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总要求,有序有力推进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积极对接省财政厅,争取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的省级事权和财政资金,建设过程倒排工期,及时协调解决建设项目中遇到的问题难点,积极回应周边居民诉求,合理设置点位。2024年12月16日,云南省16个城市129个点位提前完成与国家数据联网和信息发布工作任务要求,实现了全省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从手工监测到自动监测的跨越。截至目前,全省129个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市已布设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3530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3032个、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873个。
 
  二、科技赋能,数智化监测技术助力高水平业务支撑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科技赋能,不遗余力推动城市生境和声环境质量改善“双提升”。
 
  一是着力监测数智化转型。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物联网、5G技术、人机交互等新技术,建成云南省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综合管理与智慧应用平台。实现人工及自动监测数据收集接入存储、数据直传报送审核、常规监测与评价管理、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及可视化展示分析等功能。项目成功入选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大数据局“云南省5G融合应用标杆示范项目”称号,为我省城市声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是探索建立本地生物多样性声纹库。开展噪声污染特征及变化分析和声纹识别关键技术研发,厘清自然声和人为源,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声源数据库,基于前端声源识别装置以及后端数据深度分析,实现分钟级超标噪声声源数据指纹识别。推进机器视觉、声纹识别技术在噪声和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开展基于声纹识别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和基准研究,目前声纹数据库拥有通用声纹数据200余万条,搜集本地鸟类声源406个属1069个种,本地特色声纹中还包含红嘴鸥、亚洲象、长臂猿等多种云南本地珍稀物种声纹数据,丰富了城市和自然生境保护的新渠道。
 
  三是开展典型区域噪声地图绘制。在昆明、西双版纳、丽江等城市典型问题投诉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旅居人口聚集区、地铁地面影响区、机场噪声影响区开展噪声地图试点绘制工作,为客观反映噪声污染防治成效,推动重点领域噪声污染治理,突出我省生物多样性优势提供基础支撑试点。
 
  三、先试先行,探索地区特色下的声环境质量提升
 
  云南是全国旅游大省,致力于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据旅游部门统计,2024年约380万人旅居云南,旅游人口数量更是达到12亿人次,远超当地常住人口数量,西双版纳、大理、丽江等旅游城市流动人口数量超8000万,季节性旅游高峰期间,道路交通和社会生活噪声对城市声环境质量改善带来巨大挑战。针对旅游和旅居人口数量巨大带来的城市噪声污染问题,云南省从立法、规划、技术、管理、公众参与等多维度构建综合治理体系。
 
  一是坚持源头管控,优化旅游空间布局与时间管理。在即将出台的《云南省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中对旅游人口社会生活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影响进行科学考虑。通过开展第三轮爱国卫生“控噪声”专项行动,探索景区降噪方案,科学做好高噪声娱乐场所集中区域噪声污染防治。鼓励推广低碳交通,在旅游核心区设置步行街、共享单车专用道,限制私家车进入;鼓励景区使用电动车或低噪声观光车,减少机动车噪声。优化交通组织,对旅游线路进行单行道或潮汐车道设计,减少车辆鸣笛;在道路关键节点设置隔音屏障,降低交通噪声传播。对旅居人口密集区加大执法力度,由生态环境、文旅、公安等部门协同联动,对景区、商业区、施工工地开展联合检查,重点打击夜间施工、夜间扰民等行为。
 
  二是推动公众参与,构建共治共享格局。强化宣传教育,做好文明旅游引导,在景区入口、酒店大堂刊播“静音文明”公益海报,倡导轻声交谈、禁止喧哗。强化社区共建共管,推动居民、商家、游客参与噪声治理协商。畅通投诉渠道,整合12345、12301等投诉热线,实现噪声投诉实时受理、限时办结。
 
  噪声污染防治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COP15会议上描绘了一幅“亚洲象北上南归,红嘴鸥春去冬来,高黎贡山鸟啼猿鸣”的美丽画卷,现在云南生态环境监测人正以科技手段和务实行动,让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云岭大地上徐徐铺展,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可听可感。
 
  供稿 | 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原标题:以科技赋能城市生境和声环境质量改善“双提升”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可听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