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新纪元:链接全球、定价未来,中国如何主导绿色规则制定?

  • 碳市场新纪元:链接全球、定价未来,中国如何主导绿色规则制定?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全国碳市场作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政策工具,经过数年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8月22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8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474.1亿元。2024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市场约束机制有效形成。与此同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也稳步发展,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
 
  2025年,全国碳市场实现重要扩容,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被纳入管理范围,使全国碳市场管控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超过60%。此次扩容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更通过"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政策导向,有效激发了企业降碳内生动力,推动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初步形成了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2024年1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为碳市场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的"生命线",通过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碳排放数据质量和管理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一、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
 
  碳市场建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碳排放权配置,显著提升全社会减排效率。《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作为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其发布标志着碳市场建设进入系统推进的新阶段,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深远影响。
 
  1.市场机制助推减排目标实现
 
  - 低成本减排:碳市场通过形成碳价格信号,引导减排资源向成本最低的领域流动。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前两个履约周期推动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了约350亿元。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下降8.78%,发电行业供热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2.5%,累计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2.5亿吨。
 
  - 覆盖关键排放源: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大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75%左右。《意见》提出"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意味着碳市场将逐步覆盖这些主要排放源,确保"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路径得到有效控制。
 
  - 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碳市场通过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成本,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登记项目23个、减排量948万吨,其中并网光热发电、海上风电等方法学的应用,直接支持了可再生能源发展。
 
  2.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碳市场建设对传统产业转型产生深远影响,不是简单的成本增加,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转型推动力。
 
  - 成本约束机制:通过碳价格信号,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面临日益增长的碳成本压力,倒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以钢铁行业为例,宝钢等龙头企业凭借超低排放改造富余配额,可年增利润5-8亿元,而中小钢企如果不能按期改造,吨钢成本将额外增加60-100元。这种分化效应将加速行业整合和技术升级。
 
  - 投资导向重新配置:碳市场的建立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投资回报预期,推动资本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流动。碳金融产品类型不断丰富,金融机构参与程度提升。上海环交所在2021年已试点碳质押融资年化利率3.8%,显著低于当期传统贷款利率。随着金融机构获准入场,预计2030年碳资产质押将达3万亿元,占绿色贷款比重15%。
 
  - 产业链重构催化:碳市场推动传统产业链向绿色低碳方向重构,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国内龙头开始要求一级供应商提交"碳足迹+碳配额"双报告,形成"链主—配套"碳管理协同。这种链条式的减排压力传递,扩大了碳市场的影响范围,带动整个产业链绿色化。
 
  二、对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深远影响
 
  碳市场建设不仅是减排工具,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深远影响。
 
  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碳市场通过将碳排放成本内部化,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产业结构优化:碳市场正在牵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步扩容,碳市场覆盖的电力、钢铁、水泥等主要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总量接近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0%。这些行业内的重点排放企业通过更大程度使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原材料替代、开发数字化管控等众多绿色工艺技术,发展形成新的绿色市场竞争力,带动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绿色技术创新:碳价格显著激发技术创新。碳市场内形成的碳排放价格,激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凝聚全社会绿色技术创新力量。碳价格赋予绿色低碳技术市场价值,促使企业、科研院所等以市场为导向,在投资—回报的经济循环中持续迭代升级,形成并强化在绿色低碳方向的技术引领力。
 
  - 新业态培育: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地,催生了"碳科技"新赛道。区块链+物联网监测设备、在线MRV(监测、报告、核查)、碳足迹SaaS平台需求井喷,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出现3-5家全球领先的碳数据服务商。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跨地区资源优化配置,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机制。
 
  - 生态价值实现:碳市场为西部省市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创造更大市场空间,为中西部碳汇等生态资源赋予更多价值转化渠道,从而为缩小地区差距创造新的机遇。中西部"绿电洼地"凭借低电价和富余配额,将吸引东部高耗能产能转移,重塑国内工业地理格局。
 
  - 统一市场建设:全国碳市场建设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统一配额管理、统一交易、统一监管、统一数据管理、统一对外合作,促进碳配额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
 
  3.创新碳金融体系
 
  碳市场建设推动了绿色金融体系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 金融产品丰富:《意见》提出探索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丰富交易产品。这些举措将盘活企业碳资产价值,解决减排融资难题,同时推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领域倾斜,形成减排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 风险管理和定价机制:碳排放配额是天然的金融产品,发展碳金融市场,能够帮助履约企业降低经济风险,同时也是完善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举措。发展碳能够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项目,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并降低资金在高碳行业过多配置带来的搁置资产和资产泡沫风险。
 
  4.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规则制定权
 
  碳市场建设不仅关乎国内减排,更是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
 
  - 增强国际认可度:《意见》多次提到"与国际接轨""推动国际互认"。通过建立国际认可的碳信用体系,我国企业的减排成果将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和交易,这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4月,RE100宣布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表明我国碳相关市场的国际认可度显著提升。
 
  - 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中国以全球最大碳市场规模参与《巴黎协定》第6条谈判,方法学、登记系统、清算规则2026年起可与欧盟、韩国互认部分CCER,实现"跨境抵销",可在全球碳关税讨论中掌握规则制定权,降低出口型企业未来面临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合规成本。
 
  - 提供中国方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碳市场的成功实践,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借鉴,增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的影响力和代表性。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机制建设,中国有望在未来的国际碳市场合作机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基于《意见》擘画的蓝图和当前碳市场发展态势,全国碳市场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政策框架持续完善
 
  - 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在提升碳市场活力、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夯实碳市场建设制度基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为碳市场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保障。
 
  - 配额分配制度优化:配额分配制度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心机制。《意见》提出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及碳排放双控要求,科学设定配额总量,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 数据质量监管强化: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优化核算核查方法,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未来将建立健全"黑名单+强制退出"机制,对数据造假行为实行"一次造假、全国禁入"的严厉处罚,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2.市场机制更加活跃有效
 
  - 交易主体多元化:《意见》提出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将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这些举措将有效改变当前市场呈现的"履约驱动、潮汐交易"特征,改善交易结构,形成连续价格信号,提升市场有效性。
 
  - 交易产品丰富化:未来碳市场将从单一的现货交易向多元化衍生品交易发展。《意见》鼓励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建立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期货、期权、ABS等衍生品获准推出,将显著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功能。
 
  - 市场流动性提升:随着覆盖行业扩大到八大高排放领域、配额由免费向有偿过渡,碳资产稀缺性骤然抬升,价格信号更灵敏。全国统一账户、跨区转移、跨境互认打通区域与国际藩篱,日内换手率由不足0.5%跃升至3%以上,流动性溢价显现,实时挂单交易,使碳资产真正流动起来。
 
  3.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
 
  - MRV体系智能化:未来将推动建设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保障数据安全。区块链+物联网的实时MRV系统把数据造假空间压至零,显著增强市场信用。
 
  - 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生态环境部正在加快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已联合14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编制《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筑牢数据基础,探索开展试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4.深度融入全球气候治理
 
  - 国际接轨与互认:《意见》提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未来中国碳市场将在方法学标准、核算体系、监测报告验证(MRV)体系等方面与国际主流标准保持一致,推动我国碳市场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接轨。
 
  - 全球碳市场链接:随着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通过《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6.4条),全球碳市场"呼之欲出",将进一步推动CCER的国际化进程。中国碳市场有望与国际碳市场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国际认可的碳信用体系,使我国企业的减排成果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可和交易。
 
  四、结语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从试点探索进入系统推进的新阶段,成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国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碳排放权配置,显著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激发绿色技术创新,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为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价值实现提供新机制。
 
  未来,随着覆盖行业不断扩大、交易主体日益多元、交易产品更加丰富、国际接轨程度持续提升,全国碳市场将逐步成熟完善,成为与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并列的第四大基础资产类别,真正发挥"低成本减排、高效率转型"的国家战略工具作用。中国碳市场的成功建设不仅将为国内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动力,也将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推进碳市场建设过程中,需要统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全国市场和地方试点、国内和国际等多重关系,坚持系统观念,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确保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