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上午10时30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可以用“五个新”来概括: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二是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三是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实现了新进展;四是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五是全球环境治理彰显新担当。
详情如下↓
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
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再次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生态环境部对各位长期以来给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23年7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美丽中国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加快建立。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坚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高标准、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具体可以用“五个新”来概括:
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我们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以更高标准打好几场标志性战役。在蓝天保卫战方面,我们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我们聚焦重点区域开展攻坚行动,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了18%、10%和20%。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我们全面开展排污口的“查、测、溯、治”,共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也超过90%。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我们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溯源,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在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我们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部署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组织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我们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的煤电机组和9.5亿吨的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我们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我们还启动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升。
三是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实现了新进展。我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了30%。我们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共发现查处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都得到有效保护。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十四五”以来组织开展了8批次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累计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4万多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移交责任追究问题线索209个;中办、国办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进一步压实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我们基本建立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实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有效运行国家生态安全、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
五是全球环境治理彰显新担当。我们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付诸实施,继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我们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推动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启动并运行“昆明基金”,有效提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我们还深入推进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中国贡献。
我想告诉各位记者朋友的是,经过不懈努力,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今年以来,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延续了持续向好态势,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1-8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2微克/立方米,下降比例达到4.6%,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也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十四五”生态环境改善目标,还要力争高质量收官,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好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