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已建成“两级、三类、一清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 全国已建成“两级、三类、一清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上午10时30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答复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时,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表示,“十四五”以来,全国已建成“两级、三类、一清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实现了“全地域覆盖,差异化准入,多要素集成,信息化管理”。今年,还将开展分区管控方案五年定期调整,加强流域、区域统筹,实现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的充分衔接,并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赋能基层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有力支撑。
 
  详情如下↓
 
  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实践创新。这一制度是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的?它与目前我们开展的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如何做好衔接?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谢谢。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郭芳: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十四五”以来,全国已建成“两级、三类、一清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实现了“全地域覆盖,差异化准入,多要素集成,信息化管理”。截至目前,各地均已发布省、市两级管控方案,划定“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种类型4万多个管控单元,制定差异化准入清单,明确单元内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各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都是优先保护单元,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开发建设活动。
 
  同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已经形成生态环境管理的“一张底图”,我们把水、气、土等要素和各部门、各领域的环境保护要求,集成到一个系统,只要输入拟建项目的位置和行业类别,系统就能自动研判环境符合性,告诉用户相关环保要求和准入条件。这一系统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经建成运用并不断升级,方便政府管理、企业投资和公众监督。
 
  刚才记者朋友问到分区管控与环评、排污许可的关系,可以说三者环环相扣,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前端到后端的环境管理链条。分区管控在源头明确准入要求,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划边框”;环评针对不同区域定位和规划布局提出环保要求,做到“强措施、防风险”;排污许可规范企业行为,重在“控排污、严执法”。实践中,分区管控越精准,环评就越科学,排污许可也更明确。
 
  我举个例子,污染较重的电镀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环境监管的重点,分区管控明确要求,鼓励到专门园区集聚发展。这类园区按照规划环评要求,配套有完善的污染治理设施,企业入驻时,项目环评可以简化,共享治污设施,按证排污即可。在深圳、常州,这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对于污染较轻的行业,尝试取消环评审批,通过制定行业环境指南,把管理要求直接纳入排污许可证,压实主体责任,目前已经有31个行业,包括塑料制品、电子材料等,正在各地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这张图”,让它更加精准、更加集成、更加实用。今年,还将开展分区管控方案五年定期调整,加强流域、区域统筹,实现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的充分衔接,并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赋能基层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有力支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