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高污染、高能耗”,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有了“无锡样板”

  • 告别“高污染、高能耗”,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有了“无锡样板”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引领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江苏宜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城南方)立足无锡宜兴,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融入企业发展血脉,率先实施产能减量置换整合,让传统水泥生产告别“高污染、高能耗”固有模式,打造出一条清洁化、智能化、低碳化的现代化生产线,为全国水泥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无锡经验”和标杆示范。
 
  高效改造:实现全链条管控
 
  为优化区域布局、践行绿色发展,宜城南方于“十三五”期间“整合重拳”,通过减量置换模式,关停整合4条老生产线,投资16.7亿元在无锡宜兴杨巷镇绿色建材产业园,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一条占地约271亩、产能7000吨/天的新型节能环保水泥熟料生产线,实现了绿色基因的全面重塑。
 
  项目锚定“集约、高端、智能、环保”目标,配套13MW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吃干榨净”废弃热能;采用“低氮燃烧+精准SNCR+SCR联合脱硝与湿法脱硫系统”实现深度减排,并前瞻预留协同处置与替代燃料系统空间布局循环经济。
 
  实现有组织、无组织、清洁运输全链条管控,项目的超低排放改造成为亮点。
 
  围绕有组织排放极限管控,生产线窑尾烟气采用“低氮燃烧+精准SNCR+SCR联合脱硝系统+布袋除尘+湿法脱硫”工艺,实现超低排放核心指标全面优于国家标准,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在无组织排放系统治理方面,生产线构建全封闭输送体系,通过廊道连接生产车间及各储库,杜绝人工装车与物料转运粉尘外溢;对石灰石、辅料及原煤预均化堆棚实施“网架全封闭+喷雾抑尘系统”,并在生产输送过程中的所有产尘点位配备102台高效收尘器,确保无烟尘扩散,形成“封闭+抑尘+收尘”立体防控网络,实现无组织排放全流程管控。
 
  此外,在清洁运输领域,项目实现三重创新突破。一是石灰石零尘输送。投资1.9亿元建成1.2公里地下输送廊道,实现每日1万余吨石灰石全电运输,终结矿区至厂区的扬尘污染。二是水运主导降碳。煤炭等原材料通过水运抵达码头,水泥销售船运占比达84%。三是陆运强制清洁化。针对行业难题,强制要求成品运输100%采用国六/新能源车辆,通过智能门禁系统严格识别合规车辆,实现运输环节绿色转型。
 
  智慧赋能:构建环境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
 
  生产线构建的环境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让智慧管控充分发挥效能。
 
  该平台集成五大核心功能模块,可以实时监测窑头、窑尾、煤磨、水泥磨等主排放口数据及设备参数,精准计算并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动态追踪抑尘设备运行状态,多维度追溯历史数据;监控原材料/水泥/熟料清洁运输总量与占比,智能管理国六及新能源车进厂门禁,并与交通部门实时联动;实时监管洗车平台与清扫车运行,自动冲洗出厂车辆保障洁净;同时,还能通过TSP及空气微站监控厂区环境,浓度异常实时报警并快速处置。
 
  有了智慧平台的助力,推动环保管理实现从“人工巡检”到“智能预警”的跨越,全面促进管理能力向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跃升。
 
  宜城南方的转型实践,为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企业将绿色低碳作为核心战略,通过产能整合减量置换,投资建设技术领先、环保一流的现代化生产线,确保超低排放稳定达标且经济高效;通过建设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整合环保全要素数据,实现智能预警、精准管控、高效决策,大幅提升管理效能。同时,前瞻布局协同处置、替代燃料、光伏发电、储能及生态修复,积极探索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圈。
 
  展望未来,宜城南方将聚焦“三个深化”,即深化数智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向智能化要效益;深化环保创新,巩固超低排放成果;深化模式创新,加快探索实践“水泥窑协同处置替代燃料+绿电应用+生态修复”的产业共生模式,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标杆。
 
  目前,宜城南方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已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4.26MW,年发电量约530万kW·h,相当于节约6513.70吨标准煤;已预留固废协同处置场地,未来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实施后,计划年处理污染土壤12万吨、污泥5.5万吨、一般工业固废2.5万吨,生物质秸秆2.6万吨,替代燃料10万吨,气化渣3万吨,实现年节约标煤5.42万吨,CO2减排13.98万吨。(无锡市生态环境局)
 
  原标题:告别“高污染、高能耗”,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有了“无锡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