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规上企业突破130家,工业总产值增长40多倍,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率逐年攀高……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工业园区实现绿色“生长”,被评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
地处湘赣交界、位于井冈山下的永新县,既不临海港,也不毗邻特大城市,“经济体量小、科技含量低、产能落后”曾是永新早年的标签。
面对发展劣势,永新县工业园区如何绿色崛起?“先环保奠基、后企业入园。”永新县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刘年发说,园区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高效化利用,打造“无废园区”。
至于“无废园区”建设,应该从何处入手?园区给出的答案是:首选“两高”项目攻坚,作为开局破题之举。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支持‘两高’企业技改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刘年发表示,园区全面梳理“两高”项目,划分为完善手续类、整改提升类、关停退出类、历史遗留类四个类别,因“类”施策,整治拟建、在建、存量和违规“两高”项目,开展土地盘活存量求增量三年攻坚行动,消化处置闲置低效用地778亩。
“盘活的土地资源主要用于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科研工作站、大学生实习基地等,为高质量发展留足空间。”刘年发表示。
深入实施“老树换新枝”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释放资源化利用潜能,是园区“无废城市”建设的另一大亮点。
江西肯特化学有限公司是园区“老树换新枝”项目实施的典范。该公司通过易地搬迁、技改扩能等途径,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废弃物资源化、物料循环化水平和工业固废回收利用率,提升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水平,实现年产值10亿元,是技改前的5倍,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制造名单,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首位产业转轨、重点产业转型、传统产业提升……园区制定了“老树发新枝”产业政策,强龙头、补链条、促集聚,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发展质量型、技术型、资源节约型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
永新县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伟云介绍,园区坚持走“专、精、特、新、优”发展之路,主攻电子信息、超纤新材料、新能源3条重点产业链,打造省、市级“十百千”示范企业,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瞪羚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2家、优势知识产权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
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高效化利用,让有限资源无限循环。
吉安巨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永新县乃至吉安市唯一一家废有机溶剂精细化处理企业。该公司通过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深度提取超纤新材料、人造合成革、PCB线路板、覆铜板、锂电池、聚亚酰胺膜等园区企业的有机废液,制成DMF溶剂产品。
“‘点对点’定向利用,使DMF废液资源回收处理周期由原来的平均4天缩短至现在的平均2天,不仅减少了转运环节,还提高了处理效益,达到99%。”巨联环保副总经理欧阳苏君说,“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每吨DMF价格仅是市场价的一半,为当地企业节省生产成本超1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园区规上企业突破130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0.2亿元,同比增长8.6%;工业增加值总量为37.38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12.4%;实现营业收入189.23亿元,同比增长15.1%。
此外,园区还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按照“分类控制、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物联网感知“一张网”,打造“5G+智慧园区云平台”,全方位、全天候、全要素、全流程构建安全生产与环境应急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在线实时动态监测、态势研判和超前预警。截至目前,园区共有351家企业接入了“5G+智慧园区云平台”,安全风险等级达到D类,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五。
刘年发表示,未来,园区将善借势,巧借力,精服务,不断完善产业配套,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做到“吃干榨尽”,实现固体废物零增长。
信息来源: 吉安市生态环境局
原标题:永新工业园区的无废蝶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