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重磅建议出炉 环保行业掘金四大赛道

  • “十五五”重磅建议出炉 环保行业掘金四大赛道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10月23日,经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正式发布。其中第十二条明确提到,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强调“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围绕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议》指明了具体方向。结合近两年政策及市场关注热点,环保在线发现,未来5年,环保从业者需重点在四大赛道掘金。
 
  01资源循环
 
  《建议》中明确,将“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通过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对原生资源的依赖和环境污染,还能催生回收、再制造、绿色设计等新兴业态。
 
  202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各类废弃物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再生材料在原材料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质量显著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世界前列。
 
  在此目标下,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资环”)在天津成立,承担打造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务。紧随其后,地方资源循环集团密集成立,着力打造构建地方全链条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国企队伍加速成型。按照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预计,中国资环集团建立时的规模为1500亿元,但其未来规模至少达到1万亿元,“到2030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将接近10万亿元,理论上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02新污染物治理
 
  在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之外,《建议》特别提到要“加强环境风险防控,深入推进新污染物治理”。从“十四五”规划中“重视”转向“深入”,国家层面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再上一个台阶。
 
  新污染物,同样源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农业活动,主要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四大类,相较于常规污染物,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2022年起,新污染物治理连续三年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2025年,随着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建立,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典型工业园区的新污染物治理也有了数据支撑。《中环智云》分析认为,随着政策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新污染物治理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据初步估算,到2025年,中国新污染物治理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成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03河湖治理
 
  《建议》指出,要“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系统治理和生态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轮第二批、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分别聚焦长江、黄河流域,全面展开督察工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也表示,要“在省域督察中统筹考虑长江、黄河流域督察”。围绕流域整体及各省市突出问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着重展开各类问题,将促使各地加强沿岸问题整改。
 
  202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的印发,则是正式宣告开启“流域综合治理”。文件强调以流域为整体空间单元,统筹推进“四水共治”(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重塑江河治理逻辑。这意味着,流域治理即将从“分段而治”的模式转向全流域协同治理,从而带动流域内相关产业统一整改,携手提质增效。
 
  反映到项目市场上,仅2025年上半年,12个重点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总额就达到了250亿元,覆盖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等多个区域,涉及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湖泊,反映出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对流域治理的强力投入。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认为,上述文件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宣示,不仅在于明确了“治什么”,更在于规划了“怎么治”。
 
  04碳减排
 
  《建议》中将“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单列一段,强调在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的同时,还要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动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完善和衔接互认。
 
  2025年,国家政策大力向碳市场建设倾斜。
 
  3月,《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印发,明确到2027年基本建立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政策体系与技术标准,到2030年形成与国际接轨、互通互认、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模式。
 
  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出台,要求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在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表示,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将在今年内完成首次履约,同时在已经印发的造林碳汇等六个方法学的基础上,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与热电联产等13个新的方法学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两个碳交易市场都迎来了快速扩围的关键时期。
 
  总结
 
  “十五五”即将到来,这五年,不仅是我国全面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的首个五年,也是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冲刺的五年。美丽中国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目前又确立了一个2035年的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此背景下,环保行业更应紧跟政策步调,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以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