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高标准推进污染防治 让“美丽宣城”触手可及

  • 宣城高标准推进污染防治 让“美丽宣城”触手可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坐拥皖南山水之秀、浸润“文房四宝”墨香的宣城,正以一场众心如城的高标准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美丽宣城”从愿景变成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今年以来,宣传市紧扣“更高标准”要求,锚定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核心战场,联动推进生态修复,让市民抬头见蓝天、推门近碧水、漫步赏生态,真切触摸到“美丽宣城”从蓝图到实景的逐步蝶变。
 
  精准施策,“天空蓝”绘就美丽底色。
 
  宣城市持续深化点源、面源、移动源“三源”共治,将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在移动源治理方面,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柴油货车路检路查2939辆,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473辆。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全市累计淘汰1146辆,淘汰率达100%,有效减少了移动污染源的尾气污染,让市民抬头可见澄澈天空。针对城区面源污染,执法监管与科学监测双管齐下,共检查城区面源点位9438个,开展走航监测342轮次,精准锁定污染源头,实现靶向治理。在工业污染源治理上,重点攻坚挥发性有机物(VOCs)管控,排查涉VOCs企业350家,整改各类问题109个;同时有序推进9家钢铁、水泥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从源头降低工业废气排放强度。此外,还将31类行业的1329家企业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确保在不利气象条件下,能快速响应、科学减排,为“美丽宣城”守住每一片洁净蓝天。
 
  系统治理,“清水绿岸”勾勒美丽画卷。
 
  宣城市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为核心,不断创新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国、省考断面“监测数据—趋势研判—预警响应”联动机制,实现对流域水质的动态化、精准化管控,用“清水绿岸”为“美丽宣城”增添灵动色彩。入河排污口整治是碧水保卫战的关键一环,宣城市纵深推进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市562个待整治入河排污口已完成528个,整治进度达94%,有效切断了污染物入河的“最后一公里”,让境内河流逐步恢复清澈本色。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等“两重”项目,共推进项目9个,成功争取到上级资金6.8亿元,为提升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让“美丽宣城”的河流湖泊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源头防控,“土壤安全”夯实美丽根基。
 
  宣城市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修订印发“无废细胞”建设指引,首批已建成“无废细胞”73个,让“无废”理念逐步融入城市发展肌理,为“美丽宣城”筑牢土壤安全屏障。在固体废物监管方面,宣城市实现了全品类、全流程管控。今年以来,完成32家企业化学物质环境统计调查,督促1579家企业完成一般工业固废申报登记,2593家单位完成危险废物申报登记,2834家单位完成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确保固废“产、储、运、治”各环节安全可控,守护好市民“脚下的安全”。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宣城市创新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农膜农药回收处置体系,同时,广德、旌德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已获批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让“美丽宣城”的乡村大地更洁净、更宜居。此外,宣城市同步扎实推进皖南山区生态屏障建设,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39万亩、封山育林1.33万亩、退化林修复0.65万亩,让皖南大地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原标题:宣城市高标准推进污染防治让“美丽宣城”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