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破局之道

  • 上海:超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破局之道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上海是一座超大型城市,人口、产业、交通高度密集。在平衡千万级人口生产生活需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同时,还面临减排空间收窄、增量持续释放、边际效应递减的挑战,空气质量改善进入攻坚深水区。
 
  面对“发展” 与 “治污” 的双重考题,上海以靶向施策为核心,聚焦移动源、工业源、生活源等关键领域,打出政策、科技、监管、共治组合拳,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治“动”: 攻坚移动源污染
 
  移动源是上海大气污染的“头号贡献者”,对本地 PM2.5的影响占比达44%。国三柴油车淘汰后,车龄在7—10年的国四柴油车成了新难点:虽然这批车仅占全市柴油车总量的2.4%,但排放的污染物却占了45%,还面临 “车主舍不得换、换新成本高、主动意愿低” 的三重阻碍。
 
  上海的解法是“激励 + 约束” 双管齐下。2024年7月,上海率先推出国四柴油车淘汰补贴政策,首次把电动车纳入补贴范围,让车主 “想淘汰、能承担”;同年10月起,上海又分两年推进全域限行,把国四柴油货车纳入 “电子警察” 执法管理,用刚性监管守住底线。
 
  如今成效已显:70%以上的国四重型柴油车完成淘汰,新能源重卡占比提升到8%,曾经 “柴油车排长队、尾气呛人” 的场景正在逐渐消失。
 
  精“工”: 深化工业源治理
 
  工业源是上海臭氧污染的“核心推手”,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占全市总量的51%。“十四五” 以来,上海瞄准 “调结构、精治理、智监管” 三个方向,向工业污染 “深水区” 发力。
 
  结构方面,推动吴泾、石化等重点区域转型,从源头减少污染增量;治理方面,对VOCs排放占比超过70%的 “大户企业”,采用 “一对一” 包保,量身定制 “一厂一策”,既换低污染原料,又升级末端治污设施,引导企业从 “达标就行” 转向 “持续提效”;标准方面,研究制定涂料、油墨等行业的严标准,倒逼企业升级技术;监管方面,整合组分站、园区站等监测数据,用 “非现场监管”代替 “人海巡查”,用数据盯紧污染排放。
 
  通过这套组合措施,上海工业企业的环保水平明显提升,工业源VOCs和NOx减排效果持续显现。
 
  优“居”: 破解生活源难题
 
  餐饮油烟是市民最关注的“民生污染源”。然而,上海餐饮门店多、分布散,传统治理常常陷入 “管不过来、取证难、问题总反弹” 的困境。对此,上海转变思路,构建 “源头防、过程管、大家治” 的新格局。
 
  源头预防方面,上海划定餐饮选址“禁区清单”,在审批环节线上线下双重提醒,从源头减少因选址不当引发的投诉;过程监管方面,上海补全油烟治理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开发 “一店一档” 系统和清洗维护台账平台,实现治理全程可追溯,监管效率大幅提升;社会共治方面,上海加强宣传,推广治理好案例,推动 “治油烟、护空气” 从政府的 “独角戏”,变成全民参与的 “大合唱”。
 
  上海的治污实践,说到底是一场超大城市平衡“发展与生态” 的系统性尝试。实践证明,即便面对减排 “硬骨头”,只要找对靶点、科技赋能、全民参与,超大城市也能走出 “空气质量和民生福祉一起提升” 的路子。
 
  供稿 |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
 
  编辑 | 张韵晨
 
  原标题:美丽蓝天地方实践③ | 上海:超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