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微克”必争,一座超大城市的精细治气之路

  • 北京:“0.1微克”必争,一座超大城市的精细治气之路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北京出了这么一道题。在大气污染治理的答卷上,北京用“0.1微克”的精细刻度,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西山之巅,放眼东望,一幅壮丽的城市画卷在湛蓝的天幕下徐徐展开。近处的颐和园佛香阁与远处的CBD建筑群遥相呼应,勾勒出古都北京独特的天际线。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了65.9%。这片令人心旷神怡的“北京蓝”,正是这座城市十年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的最佳见证。
 
  空间求“精”:治理单元精细到每个街乡
 
  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区域性特征,传统治理模式往往难以精准捕捉最末端的污染问题。北京的选择是:将治理单元下沉到街乡镇,让每一个街区都成为治理的“活性细胞”。
 
  从2018年开始,一张由1000余个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组成的智能监测网逐步覆盖全市所有街乡镇。这些实时数据,让各街乡镇既能“知己知彼”,又能协同发力。
 
  这些分布在社区街角的监测点,已成为一线人员开展溯源排查的“前哨岗”。这种空间上的精细化布局,好比为城市安装了污染监测的“神经末梢”,成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步。
 
  执法也跟着“沉”了下去。针对每日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街乡镇,北京开展“点穴式”精准执法。2024年,这样的“点穴”行动覆盖了80个街乡镇。同时,16个帮扶组“点对点”深入一线,为街乡镇查问题、找原因、提建议,让治理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
 
  源头求“细”:减排措施精细到每个源头
 
  治理大气,关键在减排。随着治理进入深水区,北京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源头治理,创新构建以“含绿量”为牵引的治理体系。
 
  在移动源管控方面,北京针对渣土运输、公交、快递、环卫等重点行业明确新能源替代措施。通过资金激励,全市已组建40个清洁运输车队,并实施新能源货车优先通行政策——五环内每日可比燃油车多行驶12小时,累计发放通行证超5.5万张。2025年全市新增车辆新能源化率已超50%,车辆结构越来越绿色。
 
  固定源治理则精细到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一厂一策”治理和绿色绩效评价,北京推动企业从“达标排放”向“提级创绿”转变。2025年前10个月,全市新增绿色企业986家,污染物排放量较标准再降15%以上。
 
  就连道路扬尘这样的“小事”,也有了精准对策。每月,近2000条道路要接受走航监测“体检”,数据实时推送、督促整改。大力推广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实现防尘降噪90%以上,企业施工和市民生活两不误。推广使用温拌沥青,将铺设数量和要求明确到具体公路、项目及点位,减少沥青使用环节VOCs排放70%以上。
 
  当每一个源头都减少排污,空气质量的改善步伐行稳致远。
 
  管理求“准”:数智治理精细到每个问题
 
  面对超大城市海量的污染源,如何实现高效调度与精准治理?北京将答案写在了“三监”联动的大模型里。
 
  通过构建“监管—监测—监察”联动的智能系统,北京整合了1000余个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6000余个用电监控、8000余个工地视频、21万辆重型车在线监控、7000余台机械远程监控等多源数据,织就一张覆盖空、天、地的“天眼地网”,污染识别精度提升至90%。
 
  在精准分析层面,自主研发26类问题线索挖掘算法,动态捕捉企业治污不同步、车辆超标排放、工地抑尘不到位等行为,实现从问题发现到溯源定位的全流程精准锁定。
 
  更关键的是建立“2小时核查、4小时反馈”的快速响应机制,推动问题线索闭环处置。系统运行以来,已累计推送1.7万余条线索并完成闭环管理,非现场监管比例从10%大幅提升至70%,为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注入智慧力量。
 
  北京的“0.1微克”实践,其意义远不止于一组数据的跃升。它所展现的是,精细治理不仅是污染的“减法”,更是治理方式的“升级”;不再是管理的“负担”,而是城市提质的“引擎”。大城善治,需要的就是这般精雕细琢的功夫,而北京的探索,仍在继续。
 
  供稿 |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
 
  原标题:美丽蓝天地方实践⑧ | 北京:“0.1微克”必争,一座超大城市的精细治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