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6周年,来看实效→

  •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6周年,来看实效→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各地政策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6周年,逐步形成“规划引领、法治保障、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政策法规制度总体成型,市民分类习惯初步养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程管理体系基本建立。2025年1-5月,上海市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稳定,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2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8690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064吨,对比《条例》实施前(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别增长1.96倍、13.60倍、湿垃圾分出量增加59%,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6.7%。2025年,全市进一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美丽上海建设、人民城市发展要求,着力优化生活垃圾分类顶层设计,全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资源化、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惠民化取得明显成效。
 
  01 资源化,推动全量减废
 
  全市已建成焚烧设施15座,设计处理能力2.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11座,设计处理能力8900吨/日,预计今年年底,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将达到1.1万吨/日,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集中设施资源化利用总能力将达到3.9万吨/日。飞灰、残渣等深度资源化取得突破,15个项目首创应用焚烧飞灰“中温回炉”技术,为2026年实现固废“近零”填埋打下扎实基础。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处于全国前列。
 
  02 绿色化,引导全链低碳
 
  弘扬生态文化,大力塑造“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自豪感。全市1.5万个服务点、198个中转站、14个集散场统一沪尚回收标识标牌。遵循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便民理念,兼顾资源循环利用和二手交换等绿色低碳功能,建成644个惠民回收服务点、48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今年还将建成160余个惠民服务点。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在塑料制品生产、回收、利用等全链条各环节,逐步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减塑得到有效落实;实施“光盘行动”近5年来,创建3000家绿色餐厅,有效杜绝了舌尖上的浪费;市郊蔬菜在田头上市前已基本实现净菜,净菜上市率达80%;公共机构把垃圾分类和节能减碳有效结合;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达5%。
 
  03 精细化,实施全域升级
 
  优化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投放指南和评估方案,使之更加客观精准。2025年底,将完成居住区2.1万余个投放点微更新、8000余个投放点专项更新,1100个小区(村)精品提升、55个公共场所精细化分类示范样板。针对场景优化废物箱布局,改变单一设置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改善垃圾投放设施。提升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清运专业化、机械化水平。针对容易产生破窗效应的违法行为,实施严格执法。提高宣传动员针对性,出台垃圾分类多国语言指南版本,开发垃圾分类新时尚地图,每月组织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提升上海垃圾分类辐射力。加强新市民新时尚培育,租户签订租赁合同时,增加租赁人承诺垃圾分类。
 
  04 智能化,赋能全程管理
 
  对全程分类各环节智慧赋能,打通信息堵点、物流盲点、管理难点、行业痛点,以科技创新、技术革命为新动力,紧跟数据转型,试点推广非接触式智能垃圾箱等现代化投放设施,推进街镇“一网统管”生活垃圾分类场景应用,推动设施设备升级更新,2025年建成至少25条智慧收运线路,湿垃圾运输处置实现智能品质监控。围绕“分类规范、流向清晰、品质到位、数量精准、设施安全”目标,加快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全程智能化管理体系。
 
  05 惠民化,落实全民获益
 
  规范单位垃圾收费制度,探索优化计量方式,增强智慧赋能,推动线上缴费等便民措施。合理运用收费减免政策,鼓励商铺垃圾分类,服务营商环境。深化垃圾分类与“多格合一”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倡导“一小区一方案”,优化小区垃圾投放管理模式,更加便捷有效,节假日投放模式广受欢迎。围绕清运作业时间过早、作业设备噪音、垃圾桶游街、沿街废物箱满溢等现象,加大技术变革,优化作业模式,让市民群众感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素材来源:分类处
 
  原标题:《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6周年,来看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