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个上榜!建德化工园区与钱塘医药港小镇打造水环境治理“智慧标杆”

  • 杭州2个上榜!建德化工园区与钱塘医药港小镇打造水环境治理“智慧标杆”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日前,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发布了《2024年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典型案例获选名单》,全国共计10个获选案例,其中杭州市杭州建德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数智赋能提升水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典型案例、杭州医药港小镇医药研发废水精细化管理典型案例等2个案例脱颖而出获此殊荣。
 
  杭州建德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数智赋能提升水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典型案例
 
  建德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前身为杭州市建德高新技术产业园,成立于2008年,是建德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主要以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园区以“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新安江”为目标,先后投资超3亿元,强化能力提升,聚焦数字赋能,创新监管机制,水污染防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系统布局,设施升级,构建水环境“立体防线”
 
  串联园区内排口、管网、应急池,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立体防控体系。园区在雨水管网关键节点、入河排口及河道安装59套在线监测设备,结合企业“秒反应”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预警,与闸阀系统联动,确保污水快速截断。
 
  数字赋能,智慧管理,打造治水“智慧中枢”
 
  构建了智慧化管理平台,探索打造了“安全、环保、应急”等信息化模块及“融合预警”系统,从预警阶段融合安全与环保要素,统筹园区应急物资、应急设施以及应急空间等数据信息,实现一网协同指挥调度。
 
  机制创新,体系管控,筑牢水环境“安全屏障”
 
  针对园区雨污管网、应急管网、在线监测设备、拦截闸阀及智慧平台系统,建立专业长效运维管理机制,确保设施设备始终处于“随时可用、随需而用、经久耐用”。同时立足“三线一单”,严把项目准入关,从项目建设阶段开始,推进污水源头防控;编制园区环境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领导小组,构建全面、立体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实现水环境管理从单一防控向整体管控转变,为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钱塘杭州医药港小镇医药研发废水精细化管理典型案例
 
  杭州医药港小镇于2017年启动建设,是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也是浙江省全省唯一集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全省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核心区于一体的产业功能区。园区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生命医学工程、医疗大数据为四大主导产业,拥有从实验室研发到药品上市的完整产业孵化平台,着力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精细化运营管理
 
  园区大力提高公共层面的污染防范水平与能力建设,采用三水(研发废水、生活污水、雨水)分流制排水系统,研发废水和生活污水可实现分质分流。同时,依托数字化手段,开展企业排污立管明管化、排污二维码张贴、排污井可视化改造、管网节点视频监控、排污口在线监管、河道智能管家布设,构建企业-楼栋-园区-河道全要素水污染防控预警体系,可实现研发废水精细化管理,保障风险排水不出园。
 
  雨污水资源化利用与循环体系建设
 
  园区积极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对公共区块及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海绵化改造提升,充分调动园区生态调蓄空间,提升园区生态绿道对雨水的消纳和净化能力。园区三期东面及一期北面分别建有500㎥和100㎥的雨水收集回用池,并配套建有pH、电导率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一旦发现园区受污染的雨水外排时,可通过电动阀门及时将不达标雨水截流至初雨收集池,保障“风险排水不出园”。雨水经沉淀净化后可回用于整个园区绿化及道路清洗等,年减少自来水用量可达1.9万㎥。
 
  区域多能互补集中供能模式创新
 
  园区针对生物医药工艺环境“恒温恒湿”的用能特点,将企业传统的分体式空调调整为以水为介质集中供冷暖的节能空调,供能系统集成了热电余热蒸汽梯级利用、谷热熔盐储能,谷电蓄冰储能、屋顶光伏绿电、全钒液流电池等多种储能技术,不仅保障了园区供能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还显著提高了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实现入园企业空调使用成本降低约50%,协同电网削减峰值负荷压力约30%,年节电量约2000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资料/水生态环境处
 
  原标题:杭州2个上榜!建德化工园区与钱塘医药港小镇打造水环境治理“智慧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