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一滴再生水在张掖甘州区的旅程,映照出甘肃水生态治理的蜕变。它从污水处理厂流出,最终汇入中央文化公园的喷泉——每年甘州区有3500万立方米这样的再生水“复活”,利用率高达42%,远超市域平均水平。这滴水折射的,正是甘肃从水资源困局中破茧重生的治水智慧。
01 硬核数据背后的治水突围
甘肃作为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曾面临严峻的水生态挑战。“十三五”期间,甘肃打了一场漂亮的碧水保卫战:2020年,全省38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远高于国家92.1%的要求和全国83%的平均水平;18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同样达到100%。更令人振奋的是,35个地下水国考点位极差控制比例降至8.57%,大幅优于国家31.4%的控制目标。
这些数字背后是系统性的攻坚行动。全省取缔16家涉水“十小”企业,35个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实现在线监控。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从“十二五”末的85%跃升至97%,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同步提升至97%。当黄河流域省份仍在为排污口排查焦灼时,甘肃已完成4大水系36条干支流的全面排查,建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
甘州区的实践成为节水型社会的鲜活样本。这里创新再生水市场化运营机制,放开政府定价,由企业与用户自主协商。再生水不仅用于甘肃电投张掖电厂每年480万吨的冷却用水,更滋养了万亩元宝枫国家储备林,让盐碱化的北郊湿地重现“春有牡丹,冬有荻花”的盛景。
02 再生水革命:戈壁滩上的蓝色动脉
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甘肃,再生水已从“替补水源”升级为“战略资源”。张掖市污水处理厂通过三期扩建,年产再生水3500万立方米。这些水通过市场化管道输送到多元场景:
- 工业血脉:河西硅业每日消耗1500吨再生水支撑硅材料生产,张掖电厂借此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提升至98.6%
- 生态引擎:中央文化公园年补水58万吨,元宝枫基地灌溉44万吨,北郊湿地形成4600亩生态水面
- 城市细胞:再生水注入消防系统、公厕及道路洒扫,年替代淡水12.6万吨
管网建设加速了“蓝色动脉”延伸。2024年甘州区建成再生水调蓄池及配送管网,将利用率推升至42%。“十五五”期间,该模式将向武威、金昌等缺水城市复制,力争全省再生水利用率突破50%。
03 深水区的挑战:资源与发展的平衡术
尽管成绩斐然,甘肃治水仍面临深层矛盾:2023年甘肃公开表示,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四分之一,而工业用水需求年均增长5.3%。部分老工业城市管网漏损率仍超15%,河西走廊农业节水技术覆盖率不足40%。
生态补偿机制成为破局关键。甘肃探索建立水指标动态调剂机制,已批复8条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确定25条重点河流44处断面的生态流量目标。
企业深度减排成为新焦点。参照甘肃电投张掖电厂的经验——该厂通过冷却系统改造实现年节水480万吨,甘肃推动高耗水企业全部接入再生水管网。同时严控新兴污染:锂电池制造、光伏材料生产等产业的含重金属废水将被纳入重点监管清单。
漫步在甘州区中央文化公园,喷泉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这水曾是被废弃的污水,如今却滋养着20公顷绿地,年节约黑河取水58万吨。当甘肃用42%的再生水利用率撬动100%的断面水质优良率,这条西部生态屏障终于明白:所谓奇迹,不过是将每一滴水都安置在属于它的生态位。
注:本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