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6月20日,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在“2025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上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背景,深入剖析了环境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指出,中美博弈与智能化革命的双重变量正推动产业系统性重构,企业需以“AI+”思维重构生产关系,方能在变革中抢占先机。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不确定性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之年,当下最受关注的三大问题暗藏着对未来发展确定性的深层探寻:其一,应收账款回收困境持续;其二,经济周期低谷何时终结成为长期议题;其三,“走出去”战略的争议升温。
而这些不确定性的根源,本质上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美博弈的深层影响。中美两国开始博弈,从贸易战到后续的“细菌战”“金融战”“科技战”,虽未爆发热战形式的世界大战,但双方已在多个领域深度交手,博弈影响极为深刻。
中国在此过程中以防守为主,由此开启“三大攻坚战”(2018年启动至2021年),其本质核心是防范金融风险。因为在中美军事、政治、经济、科技、贸易等领域的博弈中,中国并非处于劣势,唯独金融领域与美国存在差距,这种差距迫使我们在金融层面采取严防死守策略。
而中国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因事权与财权不匹配长期存在资金缺口(1994年朱镕基推行分税制后,地方财政依赖中央转移支付)。2017年成为PPP关键分水岭,中国开始收紧地方财政,后续PPP模式暴雷、东方园林等企业出问题,本质皆源于中美对抗。
因此,中美对抗不结束,地方政府事权导致的缺钱困境难以根本改善,而中美博弈快则两年、慢则三年会有结果(这种博弈并非一方彻底击败另一方)。博弈之间必须守住自身短板,因为这是关乎根本的“生死之战”。
在这场关乎根本的“生死之战”中,中国既需在金融等短板领域筑牢防线,也不得不直面中美博弈对国内经济与国际格局的深层冲击。
首先,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支付缺钱,短期内不会好转。在接下来至少两到三年的时间内要做好持续过紧日子的准备,若企业无法挺过这一阶段将面临更大挑战,且应收账款在未来两三年内可能进一步增加。
其次,世界经济已步入危机初期。全球性经济危机2025年或将拉开序幕,美国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全球性贸易战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冲击尚未完全显现,未来两三年其影响将更为强烈。所有产业包括环保产业都将面临艰难局面,而危机的终结需待中美对抗有明确结果。
第三,国际政治的战国时代来临。小国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二战后世界国家数量从四五十个突然膨胀至近两百个,80年代时只有一百三十个左右,小国曾因独立在国际格局中占据优势。但如今以实力为尊的时代到来,小国因缺乏实力难以在大国博弈中幸免,此前“春秋争霸不灭国”的模式已转向“战国卷入即灭国”的残酷竞争。
因此,做国际市场,若没有足够的产品竞争力、支付能力及国际合作手段,部分国家的市场不可轻易涉足。相较之下,中国目前是全球最稳定的市场,更值得深耕。
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重构是持续、深刻且不可逆的
除了中美博弈的外部变量,2023年开启的智能化浪潮正从内部重塑产业逻辑。这双重变量的叠加正形成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重构。
为什么说智能化会带来产业重构?如果不改变流程,仅把智能化当作工具,那就与此前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没有区别,只是提升效率而已,这叫“+智能”。它不会改变结构、组织形式及生产方式,至多是个工具,无法带来产业重构。但如果以AI作为底盘,即“AI+”,其产生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影响具体有哪些表现?首先从“老四化”说起。
编程运转、PLC、DCS和一键启停等都属于自动化范畴,行业对此并不陌生。
信息化就是物联网、统一数据标准,打破数据竖井,形成一屏统览,厉害些的做成驾驶舱,让老板一目了然,便于查看。
数字化是对所有过程、管理行为、修理行为进行非人工的登记,所有动作直接被记录。
智慧化就是做机理模型、模拟仿真,让边端能设定目标并自主控制。再往后有了灰黑箱模型、数理模型。它们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取代人。无论是在边端取代工人,还是在集团终端取代中层,最终取代高层、总经理,都是在减少人,达到无人的目的。
其本质逻辑在于,它认为人是有缺陷的,只要将人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最终都会被“老四化”替代,结果便是黑灯工厂、无人工厂。工业化标准化水平高的行业比如富士康已经实现,而环保行业的标准化程度低,因此保留了人。如今,那些从工业化领域被挤出的人,大多进入快递、餐饮等服务行业(标准化程度低)。也正是因为环保行业标准化程度低,这些人也进入到了我们行业。
这条路的终极图景如同《骇客帝国》:当一切标准化、规范化后,人的作用被机器取代,只剩下执行程序的特工史密斯(Agent Smith),无人化是“老四化”的终极目标。
但智能化不同,它从诞生起就始终在模仿人类,包括人的智力,还有人性。模仿人的智力有了千亿级大模型,2023年大模型对人性的模仿取得关键突破,著名的图灵测试通过(人工智能与人类封闭对话时无法被区分)。IT精英们正朝着模仿人类“六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的方向推进,模仿的结果是会像人一样感知:单模态感知发展为全模态感知即通用人工智能,再结合行动能力形成机器人,具备人形就是具型机器人。
模仿人的结果就是成为人的帮手、徒弟、伙伴。当AI能力超越人类,人类可能面临职能替代,最终社会将演变为“人与智能体共生”的形态。
人工智能最终改变的是社会结构。“+智能”是一种工具,是“老四化”的延续,它在围绕工作体系让我们的能力更强;而“智能+”是在颠覆社会关系。传统社会中“物依托于人”(如房产证、汽车证、手机密码均以人为主导),但当风机、阀门、家电等成为具备感知与决策能力的“智能体”,它们将以独立“社会成员”的身份加入人类关系网络。这种智能体会成为社会结构组成部分,这种变革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重构。
前三次工业革命(蒸汽、电气、量子时代)是科技推动生产力进步,而2023年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则指向社会关系与生产关系的系统性变革。这正是人工智能带来产业重构的核心逻辑,其影响将是持续、深刻且不可逆的。
产业重构的具体表现与应对路径
人工智能必然带来所有行业和产业的重构。行业发生变化,专业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直接映射在教育领域,高校中部分专业招生遇冷便是例子。以环境专业为例,其被列为“四大天坑专业”之一,报考人数逐年下滑,根源在于社会需求的转变(原来有分工,未来没有分工),人工智能时代不再需要单一领域的专才。
令人忧虑的是,到2049年,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或许不再归属于环保行业,它们可能被纳入市政体系,可能由城投公司接管,也可能落入阿里、华为等科技巨头手中。当智能体成为产业核心,“谁是产业主人”便成了悬而未决的问号。
人工智能时代对产业的颠覆是革命性且不可逆的,这意味着所有软硬件产品都将面临重新定义的过程。就像环保设施的归属不再由传统行业属性决定,而是取决于谁掌握了智能体的核心控制权,这种不确定性正在重塑每个产业的边界与归属逻辑。
现在的软件正从传统信息软件向智能化转型,需添加MCP接口以实现智能调用。以往的软件如Word采用一级、二级、三级菜单的层级模式,而智能体软件则颠覆了这一形态——它不再需要菜单,就像未来手机可能不再需要各类APP,仅通过对话框即可操作:你只需告知需求,智能体便会通过MCP接口调用相应功能自行完成。今年年初新推出的MCP协议正是这种变革的基础,它意味着所有软硬件产品都将被重新定义。
这次产业重构之所以影响深刻,是因为它不同于信息化、数字化与智慧化,后者至多是生产力的小幅革新,而智能化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其冲击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
“AI+”对环境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环境产业本质上是低产业化程度的“行业归集”:有机废物处理与垃圾焚烧等业务被投资公司归集于同一园区,实际上关联度很少,没有做到真正的产业价值归集。环境产业服务于千行百业,每个行业的水、气、声、渣需求衍生出5000余个细分赛道,各主体分散作业。这种模式导致人员消耗巨大,即便项目签约价格高,也因中间成本侵蚀难以盈利,微薄利润更常转化为应收账款。
人工智能是生产关系革命,而非生产力迭代。这对依赖人工的产业冲击更剧烈——相比汽车行业早已实现的无人化生产,环境产业作为B2B领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产业化程度越低,受AI冲击越大。同理,快递等ToC的高人力依赖行业也将面临更深层变革,而标准化生产成熟的产业(如汽车行业)反而受影响较小。
在产业重构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如同一场“抢椅子”游戏。原本200、300个席位将缩减至150个,留存的“椅子”即未来产业的价值连接点,如同人体穴位般关键。企业需将自身经验重构为价值载体,即所谓的“奇点”,其表现形式是产品。
将酒店管理、餐饮等服务经验通过标准化体系封装,橱柜、电梯等工程经验凝聚为定制化产品,设备运维经验整合为通用智能模块,这一借助 AI 技术实现经验向可复用产品转化的过程,称为 “基于AI+的产品化”,其核心是通过产品化打造奇点,实现经验封装。
AI作为经验封装的底盘工具,本质是将人类解决问题的逻辑(如炒菜的逻辑、流程编排)即“思维链编排”,转化为可计算的算法模型,最终通过“产品化”实现经验的数字化固化与价值传递。
那么,用思维链实现特色经验编排的路径究竟在哪里?
第一,效用先导。智能化与信息化、数字化的本质差异在于:数字化需先投入资金积攒数据、编制标准,形成所谓 “数据资产”,但多数数据会沦为无效资产——唯有转化为可交换的资本、可创造价值的产品,才算真正有价值。
以餐馆为例:信息化的思路是先斥资购置灶具、原料、调料,再学炒菜,动辄千万级投资门槛极高;而智能化则是 “先会炒菜”,哪怕借用他人的厨具原料,也要先产出菜品实效——做不好的环节由人补位,通过人机协同直接创造价值。智能体的存在根基是 “即时有用”,而非为未来囤积资源。
第二,调节人机比重。当人机比重从90调节为10的时候,效率将显著提升。但核心逻辑在于:人工智能并非取代人类,而是让专业人才的经验“神化”。人始终是社会关系的必要组成,只是在协同中占比减少。这与信息化、数字化追求“无人化”的路径截然不同。
第三,提高绩效。正确的路径是在“炒菜”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购置橱柜、厨具、调料及原料供应链,逆向实现数字化,而非先铺数据基建再做事。这就像先掌握炒菜的核心逻辑(思维链),再根据需求完善配套资源,最终逐步提升精准运营的层级。
双轮驱动:E20以智能组件与生态共建赋能环境产业升级
用平台力量助力环境企业成长是E20二十余年来不变的使命。随着产业与服务持续升级,不同阶段的重心依次围绕政策、资本、营销、商道展开,而智能已成为未来产业升级的必选项。
如何通过平台赋能产业智能升级?存在两个核心方向:一是基于“智能+”制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规划,二是依托“智能+”构建承载新质生产力的新商业范式。为此,E20推出两款领先的产品级智能组件:
一是“两山智联®设备智能运维”:聚焦设备智能运维服务,以低成本实现设备7*24小时高水平管理——将传统每日巡检升级为每5分钟动态监测,精准预判故障并优化维修维护配置,为企业设备管理保驾护航。
二是“两山智联®易见”:作为视频智能服务平台,专注安全管理领域,经过两年技术攻坚实现99%的安全识别准确率,以智能化手段筑牢安全防线。
这两款组件如同智能体的“插件”,而E20提供的不仅是工具:一方面输出规划思路,另一方面提供组件支撑,剩余90%的落地实践需企业自主完成。
此外,E20发起“共建 共创 共享” AI环境行业行动,呼吁行业共建智能标准、共创智能模型、共享智能成果。
人工智能的浪潮既是对个人的考验,更是对产业、行业的洗礼。唯有善用AI,成为其“老师”与“伙伴”,方能在新的“封神时代”占据先机;若被AI替代,则难免被行业淘汰。
原标题:傅涛:AI浪潮下的环境产业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