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国资离场?

  • 环保产业,国资离场?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明星企业
  1 国资离场,一环保上市公司易主民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相比于几年之前国资扎堆涌入环保产业的大潮,如今这个行业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7月23日,江苏中晟高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晟高科”)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吴中金控的一致行动人天凯汇达与福州千景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福州千景将以20.04元/股的价格受让天凯汇达持有的27,883,590股无限售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2.35%,总价5.59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晟高科控股股东将由吴中金控变更为福州千景,实际控制人则由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变更为翁声锦与何从。也就是说,中晟高科的实际控制人,将由国资变成民资。
 
  说起中晟高科,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这家企业成立于1992年,坐落于江苏无锡,主要业务包括环保和润滑油两部分。其中,控股子公司苏州中晟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下称“中晟环境”)以环保水处理业务为主,提供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另一家子公司中晟新材料科技(宜兴)有限公司(下称“中晟新材”)则承接公司润滑油板块的所有业务,主要从事各类润滑油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生态环保业务板块,中晟环境主要拥有城乡环境、工业环境、土壤环境、环境(风险)评价四大体系,并构建起了包括规划设计、投资开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为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目前,中晟环境已服务生态涵养修复面积达233亩,厂网一体化运营管网超3000公里,年均综合污水处理近1亿吨,土壤修复约10万方,废气治理24万方。
 
  近年来,中晟高科业绩持续低迷,2022年至2024年连续3年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38.57万元、-1.55亿元和-1.7亿元。直到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才由负转正,实现盈利4,695.92万元,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出售了中晟新材所致。
 
  总的来说,控股股东也是受到业绩压力的影响,才将控股权转手出让的。
 
  2 2024年,有52起国企挂牌出售环保资产
 
  最近两年,类似中晟高科这样国资离场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多了。
 
  随手搜一下,今年3月10日,一市级国资转让环保资产。据山东省产权交易中心消息,益众再生资源科技(山东)有限公司40%国有股权及80万元债权正式挂牌转让,起止日期为3月10日至4月7日,转让底价80万元,不接受联合体受让。
 
  4月1日,青岛农旅盛欣安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90%股权被公开挂牌转让,转让方为青岛市平度经开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转让底价为1081万元,交易方式为网络竞价,竞价开始时间为4月29日上午10点整。
 
  据中国水网不完全统计,整个2024年,约有52起国企挂牌出售环保资产的案例,其中有37例案例披露了挂牌底价,总额达到了246444.13万元。去年9月,“环保在线”也曾整理过2024年以来关注度比较高的国企挂牌环保资产案例,足足有40起之多。这一景象,与前几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还记得几年之前,很多中字头的大企业,如中石化、中国铁建、中冶集团与中国化学等,都纷纷通过收并购、或设立环保子公司等途径,整合集团优势,开拓环保业务。这些国企往往从建筑工程、制造、工业和金融等不同领域跨界而来,以致于环保从业者一度发出了“野蛮人入侵”的惊呼。
 
  到2021年,环保领域收并购案累计金额超500亿元,达到“历年之最”。
 
  熙来熙攘,利来利往。如今,曾经的热闹早已成为明日黄花,环保产业也成为了又一个国资离场的领域。
 
  3 回归核心业务,退出部分项目回笼资金
 
  国资为何集中退出环保产业?有分析曾经指出过原因。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认为,环保资产集中出让的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资产优化,二是曾经大举进军环保的国资跨界者剥离环保资产,第三则是变现自救。
 
  对于国企而言,既然作为新兴业务赛道的环保已不能产生足够的回报,那么加快剥离就是当下的上上之策,有助于实现“瘦身”,以更专注发展主业。比如中国信达资产,挂牌甘肃瑞赛集团股权(持股21.85%)后,又计划转出博天环境股权(持股1.06%),动作频频。
 
  E20水网固废网认为,国资离场,一是大背景下的战略收缩,回归核心业务;第二则是因为环保行业从“政策红利”转向“市场红海”;第三是标的资产盈利欠佳,退出部分项目回笼资金。
 
  近年来,“聚焦主责主业”成为国资监管的核心要求,环保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非优势业务”,成为首批被剥离对象。不少非环保主业的国企主动剥离环保资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及优化公司业务结构。例如,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气”)宣布,计划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其所持有的上海电气集团(肃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肃宁公司”)100%股权,挂牌价格为1.57亿元。此举标志着上海电气在环保业务板块的重大调整,意在逐步退出运营类资产,聚焦核心装备和产品技术的自主研发,推动环保业务板块转型发展。上海电气表示,这一决策将有助于公司优化资产配置,降低财务风险,为未来的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环保产业已经度过了上下半场的分水岭。2022年以前,环保产业处于“上半场”,企业要做的事主要就是跑马圈地,尽可能地扩大规模,所以会有大批国有企业进军这一领域。
 
  而到了2022年以后,整个产业进入了“下半场”,规模化的负面效应就显现出来了,需求减弱后,冗余资产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企业需要砍掉低效累赘、非主业和不良资产的部分,提高效率。
 
  而这,也就是环保资产集中出让的内在逻辑。
 
  当然,虽然有部分国资退出了环保领域,但依然有很多国资坚守在这一行业。任何行业,无论何时都会有人走,有人来。留下来的,继续深耕细分领域,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要做的事。
 
  原标题:环保产业,国资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