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甲烷排放像‘隐形炸弹’,监测数据就是拆弹指南!” 2024年7月以来,江苏省常州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常州中心)组织对常州最大生活垃圾填埋场——夹山填埋场开展甲烷排放“体检”,通过为期1年多的跟踪监测,基本摸清甲烷排放“家底”,为全省同类填埋场降碳提供“常州方案”。
“火眼金睛”:多维度监测精准画像
作为常州唯一在用应急填埋场,夹山填埋场累计填埋500万吨生活垃圾,每年产生甲烷约0.54万吨(折合15.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摸清排放规律,常州中心研究团队打出“组合拳”:一是做到点位全覆盖。布设渗滤液井、提升井、密闭井等20余个监测点,覆盖填埋场上方、周边大气环境及主要外排口;二是做到手段立体化。便携式甲烷测试仪“贴地检测”、无人机航测“空中扫描”、遥感反演“卫星制图”,三管齐下捕捉排放特征;三是做到恶臭协同查。同步开展恶臭物质走航监测,动态测算甲烷与恶臭物质排放关联性。
“问题清单”:排放特征浮出水面
监测结果显示夹山填埋场甲烷排放存在两大关键问题:一是达标但有隐患。填埋场上方甲烷浓度1.8——2.5mg/m³,符合“小于5%”标准,但密闭井中甲烷浓度有时会超过甲烷气体燃爆下限,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回收效率略低。以2024年数据进行统计,填埋场回收填埋气604万立方米(折合甲烷0.165万吨),发电579万度,单位回收量(50立方米/吨垃圾)和发电效率(1.8度/标立方米)均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0——150立方米/吨、2.2——2.6度/标立方米)。
“降碳药方”:四招破解治理难题
基于跟踪监测评估发现的问题,常州中心为填埋场开出了“降碳药方”:一是监测常态化。落实《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加密甲烷集聚点监测频次,建立“月报告+年评估”制度。二是收集精细化。采用高密度防渗膜减少雨水下渗,优化渗滤液井密封导排系统,改造负压抽气设备,封堵废弃密闭井。三是能源绿色化。在填埋场顶部铺设光伏发电设施,通过绿电应用抵消碳排放,推动“填埋气发电+光伏发电”双模式运行。四是管理智慧化。建立填埋气回收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甲烷浓度、发电量等数据,提升运维效率。不仅如此,常州中心还对开出的“药方”进行了“药效预测”:依据动态测算模型,通过以上治理措施,夹山填埋场甲烷排放量有望加速下降,预计2025年降至0.43万吨(折合12.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30年降至峰值10%(0.10万吨),较自然降解提前2年完成减排目标。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常州中心用精准监测为甲烷排放控制装上“导航仪”。这场针对“第二大温室气体”的攻坚战证明:只有摸清排放规律,才能打好降碳算盘。当科技监测与绿色能源相遇,垃圾填埋场也能变身“低碳能源站”,为“双碳”目标注入新动能。
来源:常州环境监测中心
主管: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原标题:精准监测破解甲烷排放密码 常州探索垃圾填埋场降碳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