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各地政策
“到2027年,全省基本建成管理规范、素质过硬、活跃度高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推出一批主题明确、形式多元、群众欢迎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一批覆盖广泛、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阵地,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全国影响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
为进一步加强江苏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近日,江苏省有关部门发布的《“美丽江苏”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行动方案(2025—2027年)》定下如上工作目标,并定下了四大方面13项重点任务!2025年重点任务清单同步发布!
2025年,将围绕“美丽江苏”建设重点任务,聚焦长江大保护、太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气污染防治,以及《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江苏生态文明20条》等内容,组织开展理论宣讲、生态研学、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
生态环境厅 省委社会工作部关于印发《“美丽江苏”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苏环发〔2025〕10号)
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党委社会工作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我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根据《关于印发〈“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环办宣教〔2025〕2号)、《关于印发〈江苏省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苏社〔2024〕49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7年,全省基本建成管理规范、素质过硬、活跃度高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推出一批主题明确、形式多元、群众欢迎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一批覆盖广泛、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阵地,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全国影响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
二、重点任务
(一)壮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
1.组建专业化队伍。按照全省联动、自主运作、融合发展的模式,省生态环境厅成立江苏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具备条件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及其派出机构成立志愿服务队伍,适时成立全省环境监测、自然生态、无废城市、核与辐射、退休老干部、青年宣讲等分队,引导政法系统、行业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组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
2.建设社会化队伍。组织对全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社会化队伍进行摸底调查,推动环保社会组织、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等组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和支持江豚、丹顶鹤、虎凤蝶等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健康发展。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工站等,建设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
3.培育骨干力量。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和个人通过“江苏志愿服务网”注册登记,逐步完善志愿服务信息记录与证明的出具工作。根据需要,支持符合条件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成立党组织。围绕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公众关切热点、专业技能难点等,开展志愿服务能力培训,培养志愿者骨干人才、志愿服务管理人才。联合行业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力量,建设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师资库,开发系列培训课程,同时探索建设网络教育培训视频课程库。
(二)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
4.推动项目培育。研究制订全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重点项目清单,明确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重点领域、服务方向和服务内容。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举办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征集展示活动。因地制宜,支持引导,依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扶持重点项目。到2027年,各设区市打造不少于3个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挖掘不少于2个典型,培育不少于1个优秀组织。
5.开展重点行动。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无废城市”建设、核与辐射安全、宣传教育等领域,围绕“美丽河湖志愿行动”“美丽海湾志愿行动”“‘无废’志愿行动”“核安全守护美好生活志愿行动”“美丽中国宣讲志愿行动”,以及向“宁”致“静”、美丽乡村、“许小可”助企、环境监督等志愿行动,选取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不断改进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复制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
6.深化品牌项目。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首要任务,以传播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科普生态环境知识为主攻方向,聚焦长江大保护、太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江苏生态文明20条》等重点内容,策划理论宣讲、生态研学、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向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持续擦亮“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蔷薇花信”“开学第一课”“江河湖海青蓝行”“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以及“江豚保护”“虎凤蝶调查”“环保邮你”“沿海净滩行动”“爱鸟护鸟”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7.组织重要节点活动。在环境日、生态日、低碳日、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水日,以及植树节、爱鸟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围绕元旦、春节、清明、夏收、秋收等节点,组织开展烟花爆竹禁放、文明祭扫、秸秆禁烧、农药化肥减施等宣传引导志愿服务。
(三)优化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平台
8.推进数字化管理。依托江苏志愿服务平台,将专业化队伍和社会化队伍纳入平台管理,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注册登记、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服务对接、时长记录、效果评价等线上管理,逐步建立数字化监督、评估、激励机制,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数据统一归集、互联互通。
9.建设服务阵地。整合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生态文明教育场馆、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生态文化精品体验线路等各类资源,编制“美丽江苏”志愿服务站点地图。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项目、有设施、有制度、有标识等要求,探索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
10.开展结对共建。动员园区、企业、社区(村)等开展结对共建,引导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与服务场所、服务对象等实现供需对接,构建“志愿者+基地+活动”志愿服务全链条工作体系。
(四)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
11.强化支持保障。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运营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基金,拓宽社会募捐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等进行公益性捐赠。探索建设全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师资库、项目库,志愿服务供给逐步实现精准化、多元化。根据工作需要,视情况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提供必要的食宿、交通、物资等保障。
12.完善激励引导。探索运用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多元激励机制,完善回馈激励机制,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积极推荐优秀代表参与志愿服务典型推选宣传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志愿服务活力。
13.弘扬志愿文化。在“美丽江苏”微信公众号、《江苏环境》杂志等开设专题专栏,加大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创作刊播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公益广告、IP形象,讲好新时代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故事,增强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行动自觉。研究设计“美丽江苏”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统一队旗、标识、徽章、服装等,增强规范性、辨识度和影响力。
三、组织实施
省生态环境厅、省委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指导,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各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组织动员,加强与宣传、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强化系统谋划,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宣传,深入挖掘鲜活案例和生动实践,及时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做法。探索建立队伍管理、信息对接、评价激励、孵化培训等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
附件:“美丽江苏”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行动2025年重点任务清单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