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8月15日,随着最后一批样品顺利流转至国家指定实验室,湖南省“十五五”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并行监测丰水期采样工作圆满收官。
12天极限准备、12天奋力鏖战,其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紧急的任务、炎热的天气,以及分布在全省各地的采样点位……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铁军一路攻坚克难,在高温炙烤与分秒必争中刻画下监测人的群像。
12天极限准备:以分秒为单位,扭转“不可能”
7月22日,国家下发《关于开展2025年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监测工作的通知》。根据部署,8月初将正式全面启动的湖南省“十五五”地下水国考点丰水期并行监测工作,8月15日前需完成样品采集和流转工作。
“易制毒试剂审批至少7天,各类采样瓶需临时采购并逐一酸洗抽检,每天采集的样品须12小时内送至指定实验室……”拿到这份通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土壤环境监测部的工作人员直皱眉头,心头一紧:“这个任务如此紧急,单靠我们几个人根本完不成。”
从接到通知到启动采样,仅仅12天,他们硬是连夜把国家方案拆成一张“分钟级甘特图”,将时间精确到分秒——哪一天、几点几分开始、几点几分交接,通过前位部署、挂图作战,把“不可能”扭转为“可执行”,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冲锋战。
人员“火线增援”。7月28日,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向14个驻市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下发紧急通知,“借兵”名单当天到位;次日,30余名技术骨干在长沙长托公园旁地下水国考点开展最后一次全流程培训演练。
物资“极限时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资产部、财务部、办公室三部门并联办公,72小时加急完成采购、备案等工作;土壤部周末无休,按规范配制固定剂并分装保存,认真给每一只玻璃瓶“洗澡”;分析部、质管部严格按照空白检测流程对试剂耗材进行质量检验。
当大家最后拿到空白检测合格结果时,距离正式采样只剩不到30小时。
12天鏖战:把高温、突发状况等写进日记
8月4日,4支“铁军团”从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领完物资启程奔赴全省各地,采样“集结号”正式吹响。
采样首日,在地表温度超40℃的高温炙烤下,队员们从晨曦奋战到深夜。为了让“第一滴水”符合规范,早上6点,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越过山脊,各点位的采样队员已经蹲在井口开始洗井,早餐被简化为两口矿泉水、一块压缩饼干,边吃边盯仪表。
面对突发状况,他们用专业和速度把每一个“意外”都变成了“可控”。在耒阳经开区,由于井水浑浊度爆表,导致浊度仪突然报警,队员们立即开始清淤,在奋战数十小时后,数据终于从“红”变“绿”。此时,“午饭”已被推迟至晚上9点,凉成了夜宵。
夜晚,当城市沉入梦乡,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土壤部审核员刚结束白天的高温鏖战,又立刻逐条复核当天所有采样信息,发现问题即刻回传整改;样品交接员对当日样品分拣、扫码、核对、入库。这些工作完成后,时钟也悄悄来到次日凌晨3:35——这是全体队员用一整天的汗水兑现“零偏差、零延误”的硬核承诺。
结局不是终点:这场冲锋战留下的“湖南样板”
8月15日凌晨1点,当最后一辆冷链车驶入长江流域监督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车厢温度计定格3.8℃,屏幕上跳出“全部样品接收完成”的瞬间,湖南“地下水监测铁军”把一场被称作“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现实:23个国考点、520余份丰水期并行监测样品全部在12小时内流转到位。
至此,湖南在“十五五”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首考中,以零延误、零差错的战绩,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这不只是冰冷的数据,更是未来五年国家地下水考核的“定盘星”,为长江大保护和“双碳”战略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决策基线。而比数据更长久的,是那支在烈日和深夜中淬炼出来的湖南生态环境监测铁军——他们把“作风硬、技术强、能打仗”的誓言熔进血脉,在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印下最滚烫的注脚。
供稿 | 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张嘉倪 宋冰冰 陈鸿祥
原标题:极限时速 湖南地下水监测铁军的“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