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如茵的草坪旁有序排布着污水处理池,葱郁的树木间隐约可见工厂建筑,翩飞的白鹭不时掠过高大烟囱……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宁波石化区”)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园区”典型案例,正以创新实践诠释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生之道。
宁波石化区是全国七大重点发展的石化基地之一,规划面积42.25平方公里,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8家。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163.5亿元,连续8年居全国化工园区排名前三。近年来,宁波石化区在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协助下,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立足大石化产业特点,通过源头减量、产业循环共享、数字化治理等举措构建“减量循环+数字监管”模式,扎实推进“无废园区”建设。目前,园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9%以上,危废无害化处置率达100%,企业通过协同减废降本超40%。同时,园区内累计打造绿色工厂174家,建设“无废工厂”70家,镇海炼化成为浙江省首个试点的国家级“无废集团”。
源头减量 技术革新驱动绿色生产
污染物基数大是宁波石化区亟待解决的挑战,2024年园区危废产生量98.7万吨,占全市53%;碳排放量超过1100万吨,占全市16.7%。减废,源头减量是关键,也是破解困局的第一道关口。宁波石化区深谙此道,将技术革新作为斩断污染源的利刃。
“园区积极引进替代工艺,从源头上杜绝废白土产生。”宁波石化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作为油脂精炼及矿物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固体废弃物,废白土(经活性白土吸附脱色后失去活性的废弃物)因含油量高、成分复杂,存在贮存风险大、处置成本高的管理难题。为从源头削减其产生量,园区投资6000万元引入了FHDO重生成油液相选择性加氢脱烯烃技术,替代传统的白土吸附工艺。该技术不仅流程简单、操作便捷,还具有装置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等优势。“新技术的应用杜绝了危险废物——废白土的产生,年削减量超1000吨,有效避免了废弃白土的处置难题。在此基础上,新技术年减少碳排放1800吨。”
此外,宁波石化区也注重优化工艺技术,减少污泥油泥产生。“一方面,园区引进污泥低温带式干化技术,通过干热空气对污泥进行干燥脱水。这不仅能显著降低了处理过程中的异味排放,还实现了污泥的全面干化。”宁波石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相较于压滤后的湿污泥,污泥委外年处置量下降6000吨,年减少碳排放3081吨。另一方面,园区采用“超声波+离心脱水”这一创新技术来处理油泥,从源头削减80%油泥的产生,实现年油泥产生总量减少超10000吨,年减少碳排放4000吨。
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设备升级等多种方法,宁波石化区持续减少固体废物处置量,深入推进固废源头减量,构建全生命周期固废减量化新格局。近五年,园区投资近60亿元完成19个重点支撑项目,为工业固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减量化解决方案。“今年底园区将建成近年来最大的源头减量项目——‘碱液浓缩+焚烧提标’改造工程。该项目可实现废碱液年减量10.8万吨,降幅高达50%。同步实施的灰渣提纯技术将回收钼盐,由此形成‘减量-回用-增值’的闭环产业链,预计年增经济效益超千万元,有效降低末端处置压力与环境风险。”宁波石化区相关负责人说。
变废为宝 循环经济构建产业生态
我国钛白粉产量占全球60%以上,硫酸法为主流工艺。但生产中硫酸仅作载体,其产生的酸性废水需用石灰中和并压滤,导致每吨钛白粉副产4吨以上含水率55%的钛石膏。因脱水成本高,高含水钛石膏难以利用,普遍被填埋或堆放,这都导致土地占用、环境污染及企业经济负担加重。位于宁波石化区的宁波新福钛白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福钛白粉")是全省规模最大的钛白粉专业生产企业,其发展同样面临着这个行业共性问题。
为解决这个行业痛点,新福钛白粉于2020年起先后投资1.1亿元建成60万吨/年水泥缓凝剂项目,并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共同组建了“钛白粉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技术攻关,酸性废水经中和后采用全自动超高压压滤板框脱水,使钛石膏含水率降至20%以下,再经烘干窑处理,无需除杂即可作为水泥缓凝剂替代天然石膏出售,实现变“废”为宝。该项目年处理40万吨钛石膏,实现100%资源化利用,年经济效益达3500万元。
“除了企业内部的产业循环,宁波石化区还积极推动企业间的产业循环。”宁波石化区相关负责人说。2023年3月,宁波市首例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项目—镇海基地二期催化装置“点对点”综合利用大榭石化废催化剂项目在宁波石化区落地。该项目每年可减少危废产生量约3000吨、减少碳排放量1万余吨,并获评巴塞尔公约全国“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宁波石化区将废物视为“放错位置的资源”,遵循“油头化尾”(通过提高石油精深加工能力,延伸化工产业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升级)的循环理念,打造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链中循环、区域间大循环的闭环系统,大力推进园区产业循环、废物处置利用循环,最大程度实现园区内产品、废物“吃干榨尽”。截至2024年底,园区内循环经济产业关联度达到92%。
数字赋能 智慧监管提升治理效能
作为国内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宁波石化区积极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实现园区碳排放核算、固危废监管、地下水管控等三大要素关键环节的实时监控、智能预警与精准分析,以增强区域风险防范能力、提高环保治理水平、优化整体运营效率,提升园区现代化治理效能,构建起“无废”监管新模式。
“园区打造‘政府-园区-企业’三位一体的化工产业大脑,实现企业生产数据与政府管理数据的跨层级共享,为行业管理和企业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环境部门还与园区建立了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碳核算和碳交易撮合为核心服务,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碳管理的自主化和精细化,进行共性问题总结,以标杆项目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为推进宁波石化区危废精细化监管,镇海分局创新打造“数治危废”应用,集成省固废监管系统、危化品运输平台及小微收运体系等多源数据,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危废“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处置”全过程无缝衔接的正向监控,以及反向精准追溯。系统预设12条危废预警规则,预警信息实现“浙里办”以及短信双端推送。目前,该应用危废底数模块已覆盖全区2500家企业危废数据。
此外,园区已初步建成地下水数字化平台,完成水文地质模型构建。利用该模型研判地下水迁移扩散风险,分析污染物变化趋势,并出台《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地下水环境管理技术要求》,明确各方责任,指导企业开展地下水溯源工作。“今年5月,园区上线了问题整改跟踪工具,目前已实现抽提量月度调度功能,后续将开展企业管控效果跟踪监测工作,通过数字化工具自动分析污染物变化趋势,提升园区管理效率。”宁波石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土固处)
原标题:2025“无废之窗”(20)| 变“废”为“无” 国家级“无废园区”的镇海实践——宁波石化区谱写“无废园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