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在滆湖东北水域,30米高的气象梯度塔与5层立体监测设备组成湖泊碳通量监测系统,正以每秒10次的高频捕捉着湖面二氧化碳浓度的细微脉动、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水汽交界的碳通量变化……20万组数据在一年间汇成滆湖的“生态体检报告”,进一步揭开了湖泊呼吸的神秘面纱。2024年滆湖年均碳通量达-0.12μmol/m²/s(负值表示吸收大气的CO2,为汇),成功实现从碳排放源到弱碳汇区的历史性转变。
“这套系统就像给湖泊装上了24小时动态监护仪。”江苏省常州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常州中心)技术人员指着监测屏上的实时数据流介绍。通过国际主流的涡动相关技术,结合太阳辐射、水汽交换等多维参数,常州中心研究团队首次精细化分析出滆湖碳循环的季节规律:以2024年为例,从全年变化趋势看,滆湖夏秋季(6—11月)以释放CO2为主(即碳源特征较为显著)、冬春季(12—5月)以吸收CO2为主(即碳汇特征较为显著),其中7月份达到全年的碳排放峰值32.61gC/m2/月,11月份达全年的吸收峰值-35.14gC/m2/月。此外,春、夏、秋季滆湖CO2通量均表现为白天吸收(汇)、夜晚释放(源)的U型分布特征。
在滆湖西岸,通过生态清淤与人工种植方式,200亩沉水植物带宛如“水下森林”铺展开来。自相关水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来,常州中心通过湖泊碳通量监测系统对滆湖进行了持续跟踪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随着生态清淤及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滆湖CO2通量呈同步下降趋势,碳汇特征进一步显现。特别是通过现有监测数据关联分析,常州中心首次揭示了湖泊环境因子与碳通量的定量关系:水温、总磷、磷酸盐、藻密度、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每降低10%,平均CO2通量将分别下降1.14、0.09、0.33、0.18、0.80gC/m2/月。这些精准参数,为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科学“导航图”。
下一步,常州中心将依托湖泊碳通量监测系统持续深入做好湖泊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研究工作,构建完善“跟踪监测—分析验证—总结规律—指导实践”的工作闭环机制,为区域降碳增汇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技术支撑。
原标题:监测支撑湖泊降碳增汇:滆湖从“碳源”到“碳汇”的科学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