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乡镇:绿色循环打造“无废农场”新范式

  • 合肥乡镇:绿色循环打造“无废农场”新范式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在合肥的乡镇地区,一座座看似普通的农场却颠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这就是集生态种植、循环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无废农场”,以“无废”理念重塑农业生产全链条,为合肥市“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生产管理“无废”案例。
 
  01 废弃物“吃干榨尽”
 
  在安徽芸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看到,蔬菜根茎、分拣后的废弃物、作物秸秆可以通过回收、粉碎、加工、发酵等工序,制作成蔬菜、瓜果栽培用的优质有机基质和植物酵素供作物施用;牛粪经过发酵处理后可以用来培肥地力;旅游公厕及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后作为生态绿化浇灌用水循环利用。这个地方不仅将废弃物进行百分百利用,还建立了绿色农产品加工体系,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02 科技赋能绿色循环
 
  长丰县杨庙镇春田家庭农场作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近期进行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使用绿色农药,减少化肥使用量,先后建立了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全力推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与此同时,该农场还率先推行了水稻覆膜技术,采用“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新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环境效益最大化,让土壤越种越肥沃。
 
  03 生态与经济“双丰收”
 
  合肥市金伶俐家庭农场拥有一份绿色账本,养殖粪污经厌氧发酵制成有机肥,可以用于瓜蒌、水稻的种植,通过有机种养,农产品品牌溢价提高30%,“金伶俐稻虾米”“瓜蒌籽”等获评绿色食品认证,年销售额增长25%。
 
  农场自建炒货厂、稻米加工车间,将瓜蒌壳等农产品加工残渣通过发酵转换成有机堆肥,实现加工环节“零废料”,农场年减少化肥使用量超5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率提升至95%,周边水体氨氮含量下降20%。
 
  农场还依托农耕文化体验区、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无废农业”主题研学活动,向游客展示有机肥制作、养殖粪污处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带动周边24户残疾人就业,年接待研学团体超2.8万人次,成为合肥市“无废细胞”向乡村辐射的重要节点。
 
  来源:合肥市生态环境局
 
  编辑:合肥市环境宣传教育信息中心
 
  原标题:绿色循环打造“无废农场”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