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市场行情
10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有关发言人表示,根据电池使用寿命推算,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据统计,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衰减至80%以下时,性能会大幅衰减,需要及时更换。当然,退役并不等于报废,被新能源汽车淘汰的动力电池还可以进行“梯次利用”,“降级”用于储能、低速电动车、应急电源等领域。至彻底报废后,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将其中的有价金属提取出来,能够循环生产新电池的原料。山东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协会测算,按照回收率铜箔98%、碳酸锂90%、磷酸铁95%假设,则单吨磷酸铁锂电池包可提取废铜63.5kg、碳酸锂35.9kg、磷酸铁154.8kg,对应主要回收产物价值量1.7万元/吨磷酸铁锂电池包。
考虑到回收利用对于打通动力电池产业绿色发展“最后一公里”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地方政策大力支持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打造。
今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中明确,要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关键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可再生资源应用比例,推动形成“精细化拆解+回用件高效流通”的发展模式。同时,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推动核算方法、核算结果国际互认。
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进入全链条管理新阶段。文件提到,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
地方政策方面,《重庆市培育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工作方案(2025—2027年)》、《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江西省2025年新能源城市公交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实施细则》等结合实际情况,均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做出重要部署。
市场监管总局有关发言人提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标准引领带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大力推进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涵盖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锂离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个方面,有力支撑和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收集储运方面,面向动力电池收集、分类、包装、运输、装卸与搬运等需求,研制了相关国家标准,保障退役动力电池在回收过程中的溯源管理与安全环保。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通用要求》标准明确了动力电池包装绝缘、安全分类、运输箱体、信息追溯等通用要求,推动实现退役电池溯源可控、运输安全与高效回收。
在物理处理方面,开展了动力电池拆解、放电、破碎分选等国家标准制修订,有效促进了动力电池物理处理规范化发展,保障物理处理过程的安全、环保。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国家标准规定了废旧动力电池拆解要求、作业程序及管理要求等,为动力电池安全、环保、自动化拆解提供了重要指导,该标准实施后,动力电池拆解效率提高50%以上。
在化学再生方面,围绕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中间产品、检测方法与三废处理,发布了一批国家标准,规定了再生利用技术和环保要求,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助力行业节能降碳。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系列标准规定了有害物质处理流程,确保再生利用环节污染可控,推动实现整体能耗降低30%以上。
动力电池富含锂、钴、镍等重要金属,这些资源具有战略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当于开辟了“城市矿产”新来源,能够高效提取和再生利用这些重要金属,将有效降低对原生矿产的开采和进口,这既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有力抓手,也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因此,市场监管总局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再生利用、产品碳足迹核算、再生材料溯源与核算、再生材料认定和使用率计算方法等关键标准制修订,提高再生利用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保障重要金属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维护新能源产业供应链安全。同时,加强技术组织建设,加快成立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