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环保行业最大的机会就是它

  • 未来5年,环保行业最大的机会就是它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这是未来5年环保行业最大的“确定性机遇”。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二十届四中全会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十五五”规划建议,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设定了清晰目标,成为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它也为环保行业指明了方向——未来5年,环保行业最大的机会,就是“管网”。因为国家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时表示,“十五五”时期,预计将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
 
  5万亿投资,70万公里管网,平摊下来就意味着每公里管网投资高达714万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是我国历史上对于管网投资最大的数字。
 
  5万亿“史上最大规模”管网投资潮,就要来了!
 
  1 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
 
  10月24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介绍“十五五”时期有关区域发展的部署时表示,“十五五”将注重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等举措,其中蕴含巨大的内需空间。“举个例子,‘十五五’时期预计将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他说。
 
  地下管网,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地下综合管廊‌等,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此前,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下管网系统。根据住建部2024年数据,全国供水管道长度达119.95万公里,排水管道99.36万公里,燃气管道103.76万公里,供热管道54.62万公里。不过,这一地下管网系统正面临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在供水管道中,建于2000年前的占比高达20%。在供热系统事故中,管网环节占比也高达50%–60%。系统性更新改造已刻不容缓。
 
  事实上,早在2024年10月,国家发改委在“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时就将地下管网列为了增量资金重点投向领域,当时预计,未来5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将近60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4万亿。
 
  刚刚过了一年,这一数字就从“60万公里,4万亿元”变成了“70万公里,5万亿元”,增幅分别达16.7%和25%。有观点认为,这一变化反映了政策层面对于地下管网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标志着地下管网建设从“局部补短板”升级为“国家级战略工程”,正式跻身“城市生命线工程”行列。
 
  2 投资强度更大,智慧化水平更高,智慧管网与防洪排涝是“黄金领域”
 
  政策层面的变化,也为环保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商机。
 
  新港技术团队的《十五五地下管网5万亿市场全景图与入局指南》也认为,“十五五”期间,中国地下管网行业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投资周期”,5万亿市场不仅是传统基建的延续,更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其中,智慧管网、防洪排涝两大赛道年均增速将超过15%,是最值得布局的“黄金领域”。
 
  2024年7月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显示,国家将以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区和影响面广的关键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网等“里子”工程建设。
 
  这或许意味着,地下管网建设将聚焦两大核心场景,一是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区,优先解决群众身边的“用水难、排水堵、燃气险”问题;二是影响面广的关键领域,比如老旧小区管网更新、产业园区配套管网升级等。
 
  相比以往,“十五五”时期的地下管网建设将有几方面明显变化:
 
  1、投资强度更大
 
  前面说过,70万公里管网,5万亿投资,平摊下来就意味着每公里管网投资高达714万元,这一数字相比历史时期有了显著提升。
 
  2、智慧化水平更高
 
  “十五五”时期,地下管网建设将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管网的智能化监测、预警和运维管理。
 
  3、由“增量”转向“存量”
 
  “老旧管网更新”占比预计将超过60%,主要针对运行超过30年的供水管、超50年的排水管,建设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
 
  4、资金来源“多元化”
 
  中央预算内投资已明确安排6400亿元用于相关建设,与地方专项债、PPP模式形成“三位一体”资金保障体系。
 
  2025年专项债额度中,有15%明确投向管网改造,单个项目最高可获得5亿元。此外,申报住建部“智慧管网试点城市”,还可以获得3000-8000万财政补助。
 
  3 华东地区投资强度最高,污水管网成为最大细分市场
 
  投资节奏方面,据国家发改委及相关研究机构测算,2025-2030年中国地下管网市场总投资规模将达到5.2-5.5万亿元,年均投资强度约1.04-1.1万亿元。而在区域市场上,地下管网的投资强度也呈现出“东密西疏、南快北稳”的特征。
 
  华东地区:占比32%,投资强度最高,聚焦智慧管网和综合管廊,代表城市为上海、杭州、苏州;
 
  华北地区:占比28%,重点为防洪排涝与老旧管网改造,北京、天津、雄安是标杆市场;
 
  华南地区:占比22%,新建管网与存量改造并重,以深圳、广州、珠海为引领;
 
  华中/西南:合计占比18%,为未来增长极,武汉、成都、重庆等地值得关注。
 
  在各类管网中,给排水管网又成为“重中之重”,投资占比超过45%。
 
  其中,供水管网主要聚焦“漏损与老化”难题,老旧管网改造成为重点,管材全面迭代、精准治理漏损、改造“超期服役”管线成为三大方向。
 
  排水管网则需要攻克“内涝与污染”痛点,内涝治理与雨污分流并重,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内涝治理工程、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和老旧排水管道更新。
 
  基于多份报告的综合测算,污水管网由于“厂网一体化”政策,将成为最大细分市场。
 
  从产业链角度看,地下管网建设产业链可以分为四大环节——规划设计、管材制造、工程施工、智慧运维。其中,规划设计是产业链的“起点”,政策落地后将率先承接订单,成为最早受益的环节。管材制造则是产业链的核心,占工程总投资的30%-40%,如果按照5万亿元总投资计算,“十五五”期间管材需求将超1.5万亿元。
 
  工程施工是管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落地主力,“国家队”与地方国企将共同瓜分这一块蛋糕。而智慧运维则是新兴增长点,也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特别是对于民企来讲,专注智慧运维领域,可能是最好的突破口。
 
  最后,还需要提醒的是,管网虽然是未来5年的最大机遇,但也需要警惕其中的风险。比如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不足,建议优先选择财政实力强(AA+以上)的城市项目。还有技术标准统一滞后,需要严格执行《城市地下管线开挖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标准等。
 
  总体来看,地下管网建设投资规模大(单项目>10亿元)、回报周期长(20-30年)、收益率低(4-6%),企业尤其需要注意财务与融资风险,把控投资节奏。
 
  原标题:未来5年,环保行业最大的机会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