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出动“最强阵容”抓环保,究竟剑指何处?

  • 中央出动“最强阵容”抓环保,究竟剑指何处?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11月19日,据生态环境部报道,第三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部实现督察进驻。此次督察创下中央环保督察历史上督察组数量之最 —— 共组建 10 个督察组,同步覆盖 8 省市与 5 家重点央企。
 
  01 阵容强大的督察组剑指工业污染治理
 
  工业是我国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污染的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大局,而央企作为能源生产、钢铁冶炼、煤炭开采等工业核心领域的龙头主体,更是工业污染治理的关键一环。
 
  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部署,此次例行督察精准锁定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5家工业领域核心央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进驻督查。
 
  此次督查组配置规格颇高,各组组长、副组长名单已明确公布,央企督察部分具体分工如下:
 
  第四组(负责中国华电):组长宋秀岩、副组长李高;
 
  第五组(负责国家能源集团):组长冯正霖、副组长赵英民;
 
  第六组(负责鞍钢集团):组长许又声、副组长张雪樵;
 
  第七组(负责中国宝武):组长苗圩、副组长董保同;
 
  第八组(负责中国中煤):组长傅自应、副组长万劲松。
 
  从督查组组成人员的背景来看,此次督察深度契合工业环保的专业需求,专业性与权威性尤为突出。此外,各组组长均为具备深厚行政管理与工业领域治理经验的资深干部。
 
  值得注意的是,5家被督察央企均集中在工业污染治理的核心领域——能源生产、钢铁冶炼、煤炭开采等行业,不仅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治理技术要求高,更是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战场。
 
  此次督查组特意配备2名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直接担任副组长,且整合了生态环境监管、能源工业管理、工业转型发展等多领域专业力量,体现了中央对工业环保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精准聚焦。
 
  在中央以强力督察压实工业绿色转型责任的同时,市场层面也正悄然发生变化,工业治理步入存量竞争下的新发展阶段。
 
  02 工业污染治理迈向深水区:存量竞争下的市场新机
 
  工业作为我国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源头,其环保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全局。以工业废水治理领域为例,其包括生产废水、生产污水及冷却水,含有大量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和污染物。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指出,工业废水具有“污染物总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强、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点,是处理难度最高的废水类别之一,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需求持续释放的推动下,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数据显示,我国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已从2017年的901.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62.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2%。这一增长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推动,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到94%,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
 
  随着政策持续深化,我国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实现稳步提升,从2017年的1.80亿吨/日增长至2023年的1.87亿吨/日,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2.09亿吨/日。其中,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园区内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占比从2023年的21.1%预计将提升至2027年的24.79%,显示出园区化、集约化治理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环保项目存量市场为主、新增项目见顶的背景下,工业污染治理市场正成为环保企业争相布局的第二增长曲线。与传统市政项目相比,工业环保领域随着技术迭代不断释放新的治理需求,不仅为环保企业提供持续的市场空间,更推动着行业创新研发能力的提升,促使企业从依赖地方财政付费向市场化、专业化服务转型,迎接工业绿色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市场需求的活跃度在近期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今年11月,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埠镇工业污水处理厂发布EPCO项目,工程总承包费最高限价4513万元;8月,辽宁灯塔经济开发区推出预算金额1.5亿元、特许经营期40年的工业污水处理项目;同期,辽源市基石供排水有限公司日处理2.5万吨工业污水厂建设项目启动招标,计划2026年竣工。这些项目的密集落地,印证了工业废水处理市场的持续扩容。
 
  03 首设大运河专项督察,推动流域治理迈向系统施治
 
  本次督察的一项重大创新——首次设立“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省(市),引起广泛关注。
 
  其中,对北京、天津、河北3省(市)开展例行督察时,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督察重点;组建2个专项督察组,分别负责江苏、浙江、安徽3省,山东、河南2省,进驻时间两周左右。
 
  中央第九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近日对江苏、浙江、安徽3省开展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11月18日进行工作对接,会议指出,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主要聚焦大运河沿线区域文化带核心区所在县(市、区),重点督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落实情况,以及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连接沿线多个重要生态区域,其生态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流域内数亿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区域的可持续性绿色发展。尽管沿线省市近年来已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但问题仍然频发。
 
  以江苏段为例,在上一轮督察中就被指出存在多处生态环境问题。据澎湃新闻报道,去年10月19日至11月19日,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江苏开展了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今年1月,督察组向江苏反馈督察报告。其中,针对大运河江苏段,督察指出,沿线违规建设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在大运河滨河生态空间违规开发建设,违规设置排泥场,还占用耕地。建筑垃圾管理问题依然突出。
 
  各地针对大运河环境治理的各项工作已积极开展,近期,仅江苏省就有徐州、淮安、苏州、无锡等多市相关负责人已密集开展大运河环境治理督查工作,反映出地方对专项督察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回应。
 
  从历史案例与近期动态来看,环保督察对大运河的关注重点明确且系统,主要聚焦五类问题:工业固废违规堆放、滨河生态空间被侵占、城乡污水直排、港口码头污染,以及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不畅。大运河保护也正实现从“被动整改”到“主动预防”、从“分段治理”到“全域协同”的根本转变。
 
  本次中央环保督察是一次大规模精准出击,通过锁定重点央企与首创大运河专项督察的双重举措,既压实了工业绿色转型的主体责任,又推动了流域治理从分段管控向系统协同的深刻变革,彰显了国家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原标题:中央出动“最强阵容”抓环保,究竟剑指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