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环保”后,上市公司净利润大涨174%!

  • “去环保”后,上市公司净利润大涨174%!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市场行情
  “去环保”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一股潮流。
 
  去年以来,相继有盛剑环境、中金环境、朗坤环境等多家公司去掉了名称中的“环境”“生态”或“环保”两个字,总数至少有7家。这些“去环保”的企业,后续业绩表现怎么样?有一家企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7月14日,同兴科技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98.76万元—5405.9万元,同比增长112.86%—174.06%。而在去年半年报的时候,当时还叫“同兴环保”的他们净利润数字还是1972.55万元,同比下降了50.39%。
 
  一年时间,同兴科技到底发生了什么?其中之一就是“去环保”。2024年12月25日,为了更好地体现“一体两翼”的战略定位,同兴环保决定将证券简称由“同兴环保”变更为“同兴科技”。
 
  1 净利润同比增长174.06%,业绩增速“由负转正”
 
  每年7-8月,都是上市公司集中公布上半年业绩的时候。
 
  7月14日晚间,同兴科技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98.76万元——5405.9万元,同比增长112.86%——174.06%;基本每股收益0.3元——0.4元。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重点项目集中交付,使得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显著增长。同时,公司内部管理也持续改善,运营效率明显提升,且成本费用得到了较好的管控,也为整体盈利增长提供了支撑。
 
  对比去年同期,同兴科技的业绩增速实现了“由负转正”。2024年8月27日,当时还叫“同兴环保”的他们披露了2024年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03亿元,同比下降12.60%;归母净利润1972.55万元,同比下降50.39%;扣非净利润690.35万元,同比也下降78.46%。
 
  公司当时给出的理由是,营收变化的主要因为是为了防范风险,对未按合同约定及时支付进度款的项目放缓施工进度,从而导致收入确认减少。
 
  对比来看,去年同期同兴科技的归母净利润增速还是负的50.39%,今年则一举扭转为正的112.86%—174.06%,业绩改善效果显著。
 
  2 从“同兴环保”到“同兴科技”,更好地体现“一体两翼”战略定位
 
  一年时间,业绩增速“由负转正”,是什么原因导致同兴科技的业绩发生这么大的改善?公司自己给出的理由是——重点项目集中交付,加上内部管理持续改善,运营效率明显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间,同兴科技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去环保”。2024年12月25日,同兴环保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将证券简称由“同兴环保”变更为“同兴科技”,该变更于2024年12月26日生效。之所以变更,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一体两翼”的战略定位,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涵盖减污降碳解决方案、新能源关键材料等领域,变更后的简称将有助于明确公司的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
 
  公开信息显示,同兴环保创立于2006年,是深交所主板上市企业,核心业务包括除尘及脱硫脱硝环保工程总承包(EPC)、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生产及配套服务、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CCUS)等。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的主要业务除了传统的除尘、脱硫、脱硝协同治理环保总承包项目、低温SCR脱硝催化剂、CO净化催化剂研发、生产及服务等,还囊括了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的研发、生产与服务等。
 
  围绕“双碳”目标,同兴环保积极布局CCUS业务,先后与大连理工大学建立CCUS联合研发中心,与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作为中方牵头单位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韩政府间能源技术合作项目)——基于热电厂烟气细颗粒物等污染物治理及碳捕集和利用技术集成示范项目。
 
  新能源方面,公司还联合西南大学团队成立合肥皓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年产20000吨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生产基地,并积极推进钠离子电池技术迭代升级。
 
  正因为如此,同兴环保目前已形成了非电行业烟气治理业务、碳捕集业务和新能源业务“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司“一体两翼”的战略定位和布局,进一步增强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公司的认知,所以他们才将证券简称由“同兴环保”变更为了“同兴科技”。
 
  3 “去环保”后,多家上市公司业绩改善
 
  事实上,“去环保”后业绩增长的绝不仅仅是同兴科技一家。
 
  盛剑环境,2024年7月将中文全称由“上海盛剑环境系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盛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盛剑环境”变成了“盛剑科技”。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就同比上升了21.2%,归母净利润也同比上升8.4%。
 
  朗坤环境,2024年10月将中文名称变更为“深圳市朗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朗坤环境”变成了“朗坤科技”,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也比去年同期上涨94.77%。
 
  还有中金环境,2024年10月将证券简称变为“南方泵业”,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就同比增长2.02%。
 
  这些上市公司,“去环保”之后为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原因其实并不在于“去环保”本身,而是“去环保”背后体现的业务结构转型。
 
  还是以同兴科技为例,受限于行业周期调整、政策红利退坡、环保需求收缩、内外部需求不足等因素,公司近年来的业务增长受到很大影响。在此情况下,公司积极拓展新的降碳业务板块,努力培育新增长极,一个是CCUS业务发展,另一个则是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的研发、生产与服务。
 
  以CCUS业务为例,公司自主研发的TX-1碳捕集吸收剂,采用独家抗氧化剂技术,运行寿命较传统单乙醇胺延长20倍至300倍,再生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正是这些新的增长极,为公司业绩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事实上,截至2024年12月,同兴科技的营业收入构成仍为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占比99.59%,其他业务占比0.41%。同兴科技自己也表示,公司上半年业绩增长得益于重点项目的集中交付,公司全年业绩仍需考虑行业景气度、新业务培育投入、资产潜在减值计提、股份支付费用等因素,整体经营预测未出现重大变故。
 
  原标题:“去环保”后,上市公司净利润大涨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