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实录丨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

  • 全文实录丨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8月28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主题为“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吴殿峰作情况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晓燕、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锐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
 
  欢迎参加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例行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自然生态保护领域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龙江生态根基。
 
  “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排查整治的重点是什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生态家底摸查和绿色发展示范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今天我们邀请到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吴殿峰处长作情况介绍;同时还邀请到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王晓燕主任和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赵锐副院长,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殿峰处长作情况介绍。
 
  吴殿峰: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在自然生态保护领域与大家见面,感谢媒体长期以来对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这场发布会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召开的,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绿水青山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黑龙江振兴发展的优势所在。近年来,黑龙江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守好生态本底、生态价值,在自然生态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为首批国家公园之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71个,两者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今天,我把相关工作向大家做简要的介绍。
 
  一、强化重要生态空间监管,守护生态底线
 
  专项行动强化监督。连续8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聚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矿采砂(石)、工矿企业、核心区缓冲区水电设施、旅游设施“四类重点”问题,全面排查整治。截至目前,已完成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47个重点问题整改,实现问题“动态清零”。
 
  科技监管全面覆盖。开发“黑龙江省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平台”,给绿水青山装上“智慧眼”,为生态安全筑牢“防火墙”。平台集成卫星遥感、自然保护地台账、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实现“问题发现—移交—整改—销号”全流程闭环管理。配套APP可实时查看历史影像,精准定位违规点位,形成生态破坏问题闭环管理机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生态红线保持稳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526.7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32.44%。2024年综合评估显示,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指数为74.83,整体轻度好转,评估的用地性质指数、生态功能指数和管理能力指数均得到较高的分值。我省依法依规出具生态保护红线审查意见,运用技术手段严格核查是否按审批范围建设,第一时间识别违法违规行为。比如,绥化市肇东市当事人张某双违规占用红线区域修建大棚和路面,共计破坏草原植被、违法占用草原面积985平方米,被责令6个月内完成拆除、恢复植被并处罚金。伊春市铁力市桃山林业局公司奋斗林场居民陈某违规占用红线区域经营林蛙养殖,破坏植被,被责令5个月内完成整改,恢复植被。
 
  二、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筑牢生态屏障
 
  法治保障不断完善。出台《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地实施,修订《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30余部法规,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龙江特色保护地体系。
 
  物种保护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不断增强,来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监测数据显示,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已分别增至70只、80只,幼崽繁殖成功率提升20%,原麝、斑羚等其他珍稀野生动物也在园区内繁衍生息。
 
  现在我手里拿的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辖区拍摄的四只东北豹在雪地活动的场面。画面中,大雪纷纷扬扬,3只憨态可掬的东北豹幼崽在雪地上悠然漫步,它们的母亲紧紧跟在后面,时刻守护着幼崽的安全。这温馨场景不仅展现了东北豹种群在该区域的繁衍活力,也彰显出东宁乃至黑龙江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显著成绩。
 
  虎豹公园通过开展清山清套专项行动,累计拆除非法猎套1200余个,同时修复生态廊道87公里,为野生动物营造安全、连通的生存环境。洪河保护区东方白鹳人工巢招引项目成功孵化幼鸟2800只,占全球种群的25%。我省还建成了植物园、救护繁育基地及种质资源库,保存东北红豆杉等珍稀物种584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5000余份,筑牢物种延续“基因库”。
 
  优先区域调查启动。为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及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要求,我省启动小兴安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小兴安岭作为东北生态核心区,拥有红松、东方白鹳等旗舰物种,是维护东北亚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生态系统类型。重点调查森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湿地(沼泽、湖泊)、农田等主要类型,评估保护现状。二是陆生植物。蕨类、裸子、被子植物编目,重点记录红松等珍稀物种。三是陆生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监测。四是水生生物。鱼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五是昆虫与真菌。蝴蝶、大型真菌多样性记录。野外调查预计在2025年9月开始,到2026年10月结束,将形成小兴安岭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报告、物种名录及数据库,提出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建议。
 
  国际合作亮点纷呈。依托中俄界江生态廊道,已建立三江、洪河、兴凯湖、八岔岛4个国家级跨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27.8万公顷,构成东北亚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节点。跨界保护区聚焦区域特色物种开展保护,其中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珍稀鸟类,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等鹳鹤类。2024年数据显示,跨界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的繁殖成功率超过90%,丹顶鹤的繁殖成功率超过75%。跨界保护工作多维度推进:一是深化国际协作,中俄两国保护区多次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议,共同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濒危水鸟人工招引等工作;二是强化栖息地管护,实施退耕还湿、湿地功能提升等修复工程;三是优化科研监测,布设智能监控、远红外相机,建立监测信息交流机制。下一步,中俄双方将继续加强科研合作,持续加强联合保护,促进区域内珍稀物种的自由迁徙和恢复。
 
  三、全面开展各类评估,摸清生态家底
 
  生态状况评估启动。2025年,我省启动第五次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工作,本年度重点开展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小兴安岭等三个典型区域生态状况评估以及全省生态系统野外核查与生态参数野外观测。截至目前,已完成我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点位野外核查工作。
 
  保护区评估即将完成。我省率先启动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有效提升基层自然生态保护和监管能力,推动自然保护区管理取得实效。截至目前,我省已分三批次开展了6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效评估工作,62个通过验收,今年计划完成最后一批1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效评估。
 
  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引领绿色发展
 
  积极指导各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1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分别为虎林市、饶河县、伊春市、丰林县、黑河市爱辉区、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呼玛县、塔河县、农垦建三江管理局。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为抚远市、汤原县、虎林市、漠河市。通过示范创建,各地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发挥试点示范的引领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正式启动第八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工作,同时对前三批已命名地区开展复核评估。根据要求,我省各地生态环境部门需组织符合条件的地区进行申报,并于2025年9月10日前向我厅提交申报材料及佐证资料。申报地区须严格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及相关建设指标要求。为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取消了编制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作为准入条件的限制,简化了申报流程,建设指标数据多采用公开数据,确保指标数据易获得和选拔的公平公正。省生态环境厅将严格审核材料真实性、准确性,通过预审、公示后,指导推荐地区统一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管理平台向国家申报。同时,对已命名的虎林市和黑河市爱辉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展近6年建设指标完成情况的全面自查与复核评估。
 
  此次遴选与复核工作将坚持“优中选优、动态调整”原则,通过典型引领与严格监管,不断提高金字招牌质量,为美丽中国、绿色龙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殿峰处长的介绍。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有问题的记者朋友可以举手示意,在提问前请先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答记者问
 
  黑龙江日报:近年来,我省自然生态质量如何监测,生态质量评价结果特别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评价结果如何?
 
  王晓燕:感谢您的提问。2025年,我省生态质量监测构建了“卫星遥感+地面验证”两位一体的监测体系,织密生态安全“防护网”。一是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全省6大类30亚类生态类型的动态监测,精准掌握生态格局变化。二是在森林、草地、湿地三大生态系统设立监测样地,系统采集植物功能群、鸟类、蝶类等生物多样性数据,为生态健康进行精准画像。
 
  生态质量评价方面,按照《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要求,我省全面开展了该项工作,从国家下发的评价结果来看,我省近三年生态质量指数EQI的三年滑动平均值逐年增长,依次为70.47、70.67、70.77,生态质量类型三年均为“一类”,这表明我省整体生态质量是持续改善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不断增强。
 
  同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我省成绩显著。从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来看,我省评价结果为“变好”的县域占比达3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7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内6个“明显变好”的县域中,我省占了5个,分别是延寿县、孙吴县、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和绥棱县,充分体现了我省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的成效。
 
  另外,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申报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近两年,共有大兴安岭站、三江平原站、兴凯湖站和黑河站成功入选。4个综合监测站的入选进一步填补了我省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领域地面监测的空白。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
 
  中新社:我们知道,现在我省正在开展针对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的“绿盾2025”专项行动,这次行动的主要工作内容都有哪些,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创新?
 
  吴殿峰:“绿盾2025”专项行动聚焦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四方面:
 
  一是明确目标,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指导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完成核查整改,攻坚历史遗留问题,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二是划定范围,覆盖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紧盯国家督办、督察反馈、遥感监测发现问题的自然保护地。
 
  三是聚焦问题,重点整治矿产、工业、能源、房地产、交通、违规旅游开发,以及非法排污、毁林毁湿、生态修复形式主义等9类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问题。
 
  四是分步推进,6月30日前完成自查整改,7月10日前规范台账销号,7月21日至9月30日开展省级核查,11月30日前反馈意见并督促后续整改,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
 
  “绿盾2025”行动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一是部门协同升级,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督导范围,与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联合执法,形成“源头预防—过程监管—末端整改”全链条监管。二是科技赋能监管,搭建省级监管平台和APP,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数据,实现“一张图”动态监控。例如,2025年7月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发现牡丹江宁安市某采石场越界开采,系统自动比对历史数据后,1小时内推送至执法部门,3日内完成查处。三是压实整改责任,对整改不力的地区形成典型案例,倒逼地方落实主体责任。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8月21日,有目击者称,在松花江江边散步时,发现两条半米长的鳄鱼在江中游动,请问鳄鱼弃养或放生的这种行为是否可取?遇到这种情况广大市民应该怎么办?
 
  赵锐:感谢您的提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第一时间就和东北林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取得了联系。专家认为,鳄鱼作为典型的热带爬行动物,生存水温需要维持在15℃以上,低于10℃便会进入冬眠状态,如果持续低于5℃就会直接导致器官衰竭而死亡。而我们大家都知道,冬天的松花江水温基本在0℃以下,冰层厚度可达半米以上,这种极端低温环境是完全超出鳄鱼的生理耐受范围的。
 
  近年来,由于市民随意放生,松花江陆续出现像鳄鱼、蛇鳄龟这样的外来物种,这些物种大多不能适应东北的气候,无法度过寒冬,这样就使放生变成了“杀生”。另外,即使部分物种存活下来,但它的存活很可能打破松花江水域的生态平衡,所以不明物种不宜随意放生。
 
  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盲目放生可能破坏生态平衡,甚至是触犯法律。从生物多样性角度看,松花江流域本土物种,经过长期演化,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链,而鳄鱼、蛇鳄龟等作为外来顶级捕食者,若在当地存活,将直接威胁本土鱼类、两栖类动物生存。此外,外来物种身上可能携带的寄生虫或病原体,要是入侵水域将引发疾病传播风险。相关法律法规也作出明确规定,比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办法》规定,不得向天然水域投放杂交种、外来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安全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明确规定,擅自释放外来物种可处1万至5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对境外引进的野生动物放生、丢弃,将责令限期回捕,可处1万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所以,希望大家树立科学放生观念。外来物种如鳄鱼、蛇鳄龟、巴西龟、鳄雀鳝等,还有有毒或有攻击性的动物,人工繁育无法野外生存的宠物,以及保护动物均不可私自放生。若确有放生意愿,需要充分考虑咱们当地水生态环境的现状,可以参照《黑龙江省重要水域增殖放流适宜性评价表》选择适宜放流的鲢、鳙、鳜、草鱼、黄颡鱼等土著品种。想开展规模性水生生物放生活动的,应该提前15日向属地县级以上的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接受监督检查。而且,要从正规渠道获取苗种,确保动物健康无疫病,还要选择远离居民区和生态敏感区的自然环境进行放生,避开极端天气和繁殖期。在此,我们也郑重呼吁,大家要拒绝购买野生动物用于放生,从源头抵制非法放生产业链。唯有敬畏生命规律、严守生态底线,才能回归“护生”的本义。我就解答这些,谢谢。
 
  人民网:我国首例救护放归的野生东北虎“完达山一号”近况如何?我省在保护旗舰物种和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吴殿峰:“完达山一号”一直受到大家关心关注,2021年4月23日,一头3岁的雄性东北虎误入黑龙江省密山市的村落。经过现场救护和精心照料,它被成功放归大自然。因为是在完达山麓被发现的,所以命名为“完达山一号”。自2021年5月18日放归之日起,“完达山一号”在野外生活范围非常广泛,其活动范围跨越了黑龙江、吉林两省甚至俄罗斯。2025年8月14日,在东北虎豹公园东宁区域传来消息,“完达山一号”在此区域持续稳定活动,保护区通过远红外相机、天地空监测系统、日常巡护及村民反馈,并在多处位点采集东北虎实体影像、粪便、被捕食梅花鹿残骸,经过东北虎花纹图像对比、粪便化验分析、足迹测量等工作,确认为东北虎“完达山一号”。目前“完达山一号”健康状况良好,非常适应野外的生存环境。
 
  从“完达山一号”的自由驰骋,到小兴安岭优先区的本底调查;从生态红线的铁腕守护,到跨境廊道的国际合作——黑龙江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笔触,在白山黑水间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我们坚信,当绿水青山成为龙江最动人的底色,金山银山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积极提问与三位嘉宾的详尽介绍,本次互动环节到此结束。真诚欢迎各位记者持续关注我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通过您的镜头和文字让更多朋友感受龙江的生态之美、守护之力,共同营造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和在座的嘉宾,以及在线观看直播的网友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宣传教育处
 
  监制|姜迪  责编|付文宇 多琳娜
 
  原标题:全文实录丨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