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单“中葡”海洋碳汇交易落地珠海 柽柳碳汇撬动葡语国家绿色合作新通道

  • 全国首单“中葡”海洋碳汇交易落地珠海 柽柳碳汇撬动葡语国家绿色合作新通道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行业要闻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发展海洋碳汇不但是我国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近日,全国首笔融合本土柽柳碳汇与葡语国家碳汇的海洋碳汇跨境交易在珠海金湾成功落地,标志着我国蓝碳资源市场化路径实现关键突破,为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辟新路径。
 
  2019年,海洋生态专家在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西滩沿海滩涂考察发现华南首个规模性柽柳群落,珠海市紧抓机遇、因地制宜,着力构建“生态修复—蓝碳经济—康养产业”全链条发展体系,成功打造出可复制的滨海湿地修复样板。“金滩柽柳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开发技术”项目荣获“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点项目。
 
  一、强化本土培育,打造海洋生态修复新样板
 
  珠海市积极联动山东省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对规模性柽柳群落展开鉴定,通过系统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系研发,选育出5个适应南方海洋气候、抗逆性强的柽柳新品系,2024年获国家林草局新品种权认证,命名为“金滩柽柳”,成为华南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生态修复树种。目前,南水镇建设的200亩南方柽柳生态园成功培育金滩柽柳苗15万棵,并在深圳、惠州等地成功移植栽种,成活率超90%。已建成全国首个“南红南柳”滨海湿地生态公园——南岸公园,形成5万平方米金滩柽柳生态带与3公里康养步道有机融合的生态廊道,配套种植红树林与柽柳6.7万平方米,串联海洋生态科普馆、鸡心洲绿道等核心节点,打造“湿地观鸟+柽柳观赏研学+海洋生态科普”主题研学路线,打造柽柳生态研学地标。
 
  二、方法学突破:填补技术空白,精准量化“蓝色碳库”
 
  蓝碳交易的核心在于科学计量。本次突破依托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编制的《滨海盐沼(灌木或小乔木)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学》,该标准首次将珠海市金湾区特色物种“金滩柽柳”纳入碳汇核算体系,填补了灌木型盐沼碳汇计量领域的技术空白。监测数据显示,金滩柽柳碳汇能力仅次于红树林,单位面积年固碳量显著高于普通盐沼植物及海草床。
 
  在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柽柳生态带,4.5466公顷修复区通过科学扦插种植,在20年计入期内将产生约1269吨二氧化碳当量净碳汇量。经第三方机构核证,首期监测期内(2022年4月至2024年12月)已实现269吨碳汇量,为交易奠定坚实数据基础。
 
  三、交易机制创新:跨境资产组合打通“中葡绿色通道”
 
  本次交易创新采用“境内境外碳汇组合”模式,通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协同联动,将金湾柽柳碳汇与经国际认证的葡语国家碳汇打包成资产包,成功挂牌成交。珠海迈科酒店作为首单采购方,购入总量达569吨的“中葡”碳汇包,专项用于全运会低碳酒店建设。
 
  这一模式依托澳门作为中葡经贸合作服务平台的独特优势,构建了跨区域碳资产的确权、互认与流通机制。澳门碳交所于2024年10月正式启动,开业首日即完成来自5个国家、总量87万余吨的碳信用产品交易,为跨境碳汇流动提供高效平台。
 
  四、全链条协同:政企学研共建海洋碳汇开发体系
 
  珠海市海洋发展局联合金湾区创新建立“市级统筹、区级落实、多方协同”工作机制,成立海洋碳汇开发试点专班,下设方法学研究、确权登记、交易机制三个专项组,创新性地将金湾区特色金滩柽柳碳汇与葡语国家国际认证碳汇组合,打破了地域与市场壁垒,为中葡绿色经贸合作开辟了新路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提供从方法学备案到交易撮合的全流程服务。
 
  签约仪式上,珠海联港集团、澳碳所、广碳中心、横琴澳大高等研究院及香港城大能源环境研究室等五方机构签署《碳汇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彰显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力蓝碳市场的决心。
 
  五、未来展望:从“碳足迹”到“碳收益”的绿色转型路径
 
  此次交易不仅是技术与金融的创新融合,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珠海市计划拓展红树林、蚝田等多元海洋碳汇物种跨境交易场景,推动“碳汇+生态保护”“碳汇+乡村振兴”等模式落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协同机制深化,蓝色海岸线上的“碳财富”将加速转化为惠及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绿色动能。
 
  从柽柳碳汇方法学破冰,到中葡碳汇包跨境成交,珠海正以制度型开放引领蓝碳经济发展新范式,为全球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贡献力量。
 
  文:珠海市海洋发展局 裴源、林举鑫
 
  原标题:全国首单“中葡”海洋碳汇交易落地珠海 柽柳碳汇撬动葡语国家绿色合作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