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映镇江,生态答卷写华章

  • 绿水青山映镇江,生态答卷写华章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仲秋时节,句容仑山深处,苍鹰盘旋,白鹭翩然。一座宏伟的抽水蓄能电站嵌入群山,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由此输出。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是镇江牢记嘱托、实干笃行的生动写照。“十四五”以来,镇江系统推进绿色转型、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让“美丽镇江”的底色日益鲜明。
 
  三大保卫战
 
  筑牢生态屏障
 
  “十四五”期间,镇江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以更严标准持续提升环境质量。
 
  蓝天保卫战:重点企业主动转型。鹤林水泥投入数亿元进行环保升级;谏壁发电厂投运国内首台高效抑尘卸船机,码头扬尘排放下降90%。2024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优化至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81.1%,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
 
  碧水保卫战:坚持“控源、截污、治水、修复”并举,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连续三年保持100%,长江干流镇江段稳定保持Ⅱ类水质。
 
  净土保卫战: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保持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绿书包”问题整改机制与“1+1+3”环境监测体系,为精准治污提供了坚实支撑。
 
  长江大保护
 
  重现生机活力
 
  拥有江苏最长长江岸线的镇江,始终将修复长江生态置于压倒性位置。
 
  全市累计新增造林6.8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6.5%。通过一体化保护修复,建成8个生态安全缓冲区,修复矿山5.83平方公里,湿地5000余亩,提升长江沿岸森林质量1.45万亩,“一带多点、绿美长廊”的生态格局初步形成。
 
  生态修复带来了可感的生命回归。在丹徒区高桥镇“江豚湾”,“豚跃江天”的景象频频出现。最新科考显示,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内的江豚数量已恢复至26头,占江苏段总量的21.3%。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到各类生物357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75种,生机盎然的长江正重现昔日风采。
 
  创新引领
 
  “碳”路渐入佳境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中,镇江敢为人先。
 
  能源转型:截至今年6月,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29.3%,较“十三五”末提升18.1个百分点。苏南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丹阳市三峡27万千瓦发电项目已并网,年发电量约3.08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7.14万吨。
 
  科技赋能:全国首创的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构建了覆盖市、区、园区、企业四级的智慧监测体系。拥有三项“世界之最”的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运,这座超级“绿色充电宝”每年可节约燃煤约14万吨。
 
  制度创新:镇江在全省率先制定促进绿色电力消费的指导意见,2024年全市绿电交易量同比增长61%。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6家,市级以上绿色工厂达237家。十年来,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7.3%,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高。
 
  山水有灵,城市有魂。“十四五”期间,镇江用五年的坚守与创新,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生态答卷——蓝天常驻,江豚回归,产业趋绿,生活更美。迈向“十五五”,这座古城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拔节生长。
 
  供稿:镇江市攻坚办
 
  编辑:李萍 乌恩奇达来
 
  原标题:治污攻坚 | 绿水青山映镇江,生态答卷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