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给大气“治未病”,为冬日蓝天“囤底气”

  • 四川给大气“治未病”,为冬日蓝天“囤底气”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地方新闻
  今年入夏以来,四川开启大气污染防治“开挂”模式,按照“优先治标、持续治本、标本兼治”总体思路,聚焦重点减排工程、污染设施整治、应急体系完善等关键领域,提前布局、精准发力,实施“冬病夏治”,为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抢出“黄金窗口期”。通过六大攻坚行动协同推进,全省正以“每小时必保、每0.1微克必争”的决心,全力破解大气污染季节性难题,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全力冲刺。
 
  量身定制科学治污“四川方案”
 
  “‘冬病夏治’不是简单的‘夏季突击’,而是依据四川的气候特点和产业特点,量身定制的科学治污策略。”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四川冬季静稳天气多,污染物扩散条件差,一旦污染形成,治理难度极大。“所以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在前面,利用夏季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的时机,加快推进那些能长期减排的重点任务,给冬季大气污染防控减轻压力。”
 
  工业“减污”划重点,9月底是关键节点
 
  工业污染源整治是“冬病夏治”的重头戏,成为此次“夏治”的重中之重。目前,全省正以“9月底”为节点,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截至目前,不少钢铁企业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主体工程,正忙着编制评估报告、提交公示;水泥行业也在加班加点,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稳步推进。与此同时,全省还在大力整治工业锅炉,城市建成区35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2蒸吨及以下的生物质锅炉,以及散煤、燃煤热风炉等,争取在9月底前完成整治,其他区域也需在10月底前全部“清零”,确保冬季供暖季前,彻底告别这些“污染老顽固”。
 
  部分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不给力”,一直是大气污染防治的痛点。为此,四川开展了一场精准的“设施体检”,针对城市建成区及周边的建材、化工、家具制造等行业,重点排查VOCs治理、脱硝脱硫等设施的运行情况。“我们按照2025年《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梳理出14类低效治理技术,6月底前已经完成全面排查,建立了详细台账。”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督促企业整改,10月底前全部完成。“对于那些不愿整改的企业,我们会先耐心沟通、积极引导;如果企业依旧我行我素,且排放超标的,将依法依规进行严惩,倒逼企业主动提升治污水平。”
 
  绩效监管“动真格”:评级不是“保险箱”
 
  企业环保绩效评级的“动态管理”,也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抓手。“绩效评级不是‘终身保险箱’,评上B级及以上不代表可以‘松口气’,必须持续落实减排要求,否则将面临降级、取消优惠等处罚。”该负责人透露,近期省上已通报一批企业,对未按规则落实减排要求的,分别采取立行立改、限期整改或降档管理措施;9月底前还将完成一轮绩效企业非现场问题筛查,“对于故意逃避监管、超标排放的企业,直接降级、取消红利,目的就是让高绩效企业真正发挥‘减排标杆’作用,带动全行业管理提升”。
 
  应急体系“补短板”:区域联防“一盘棋”
 
  应急减排体系的完善同样至关重要。目前,全省正在加快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应急减排清单是落实应急预案,采取差别化应急减排措施、坚决不搞“一刀切”的基础,不仅要求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还要确保企业和监管人员都能清楚明白、熟练执行。“我们一方面会与企业逐一沟通,详细讲解应急响应的流程和要求,以及违规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会加强对‘人盯源’监管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清楚知道应急期间该盯什么、怎么盯,出现问题如何快速处置。”该负责人特别强调了川南区域的联防联控,“川南地区地形特殊,污染物容易相互影响,所以在秸秆焚烧管控、秋冬季应急响应等方面,必须做到信息共享、统一行动,不能各自为战,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此外,四川还将“冬病夏治”与秸秆精准管控、夏季臭氧攻坚、机动车清洁化等行动有机结合。例如,秸秆禁烧工作要求在10月底前实现“田间清零”;VOCs治理则在6月底前完成了一轮泄漏检测与修复;2025年,全省计划淘汰老旧机动车35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50万辆。“这些任务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紧密相连,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降低PM2.5浓度,减少重污染天气,让四川的蓝天更蓝、更持久。”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将继续加强“一市一策”的精准帮扶,提升预警预报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对空气质量改善显著的地区给予资金奖励,对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的地区进行约谈问责。“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每一项‘夏治’措施都能在冬季见效,让四川蓝天成为常态”。
 
  原标题:四川给大气“治未病”,为冬日蓝天“囤底气”